![](https://img.haomeiwen.com/i10104880/33353462eb853bb3.png)
--PIXIU小品文
女婿的称谓有许多,可以叫姑爷、女夫、半子、子婿、郎婿、金龟婿、乘龙快婿,还可以叫甥馆、东床、令坦等。那么,这些称呼是怎么来的呢?
一、姑爷
姑爷是俗称,由姑娘一词衍生而来。过去,大户人家的小姐年岁稍长时,就会被丫鬟、仆人们称为姑娘。其中的“娘”字是尊称,表示主人的地位和辈分要比自己高。“爷”和“娘”相对,是平辈,所以等小姐出嫁了,下人们一般就称小姐的丈夫为“姑爷”。
这个称呼最早是由下人们叫开的。久而之久,连小姐的父母和家人都管女婿叫姑爷了,从而流传至今。
由此可见,这个词最早是由古代的丫鬟们发明并叫开的,所以我们可以猜想到,这个叫法在当时一定是很高雅、高贵、神圣的。因为作为下人,她们也不敢瞎叫乱叫,而是怀着极大的恭敬发明了这个称呼的。反观现代人叫姑爷时,是不是感觉很俗气普通,没什么含金量呢?
二、郎婿
郎君是妻子对丈夫的敬称,与之相对应,女子的夫婿就可以叫“郎婿”。
三、女夫、半子
在传统文化中,女婿相当于半个儿子,有时也可直接称为儿子,所以女儿的夫婿即可称作“女夫、半子、子婿”。
四、乘龙快婿?
典故出自西汉·刘向的《列仙传》:相传春秋时期,秦穆公有一个小女儿,自幼十分聪明,她在周岁时抓周,唯独抓了一块别国进贡的碧玉,不舍放下。于是,穆公便给女儿取名为“弄玉”。
弄玉长大后,出落得姿容出众、美丽无双,而且能歌善舞,被秦穆公视为掌上明珠。她经常一个人呆在深宫里吹笙,无师自通,声音精湛绝伦。穆公就让工匠把那块宝玉打制成一支碧玉笙,赐给了女儿。从此,弄玉练笙的时间更长了,技艺也越发妙不可言。
![](https://img.haomeiwen.com/i10104880/6cf88dc66f62c87e.png)
弄玉15岁时,秦穆公想为女儿找个佳婿,弄玉却说:“如果不是懂音律、善吹笙的男子,我宁可不嫁。”
有一天夜里,弄玉做了一个梦。在梦中,她正在吹笙时,忽然听到一阵箫声和着她的笙乐,从天边飘来。那箫声若远若近、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仿佛在召唤着她。弄玉停下来,箫声也停了下来;弄玉试着再吹,那箫声马上又应答唱和起来,二人配合得天衣无缝、水乳交融,充满了心心相印、彼此仰慕之情。一连几夜,都是如此。仙人自称是太华山之主,弄玉暗想:“这不就是我情投意合、梦寐以求的夫君吗?”
弄玉把这件事告诉了父亲。穆公便派大将孟明到太华山去寻找吹箫之人,果然找到了一个名叫萧史的异人,就把他带回了宫中。
萧史羽冠鹤衣,玉貌丹唇,飘飘然有超尘脱俗之姿。穆公见一见到萧史,心里十分喜欢,于是马上请他吹箫。
那天正好是中秋节。萧史取出赤玉箫,悠然吹起。吹第一曲时,天上飘来阵阵清风;又吹第二曲,彩云从四方聚合而来;吹到第三曲时,只见一双双白鹤在空中来回飞舞,一对对孔雀开屏相伴;忽而又引来百鸟翻飞,争相欢鸣。在场的人都赞叹不已,陶醉其间,仿佛入了天籁之境。
穆公大喜,马上将弄玉许配给了萧史。婚后,二人生活十分美满,萧史教弄玉吹箫,学习凤鸣。到后来,弄玉吹出的箫声,把天上的凤凰也引了下来,停在他们的屋子上。为此,秦穆公专门为这对小夫妻建了一座凤凰台。每当笙萧双响、相随唱和时,必引来百鸟合鸣。
![](https://img.haomeiwen.com/i10104880/ec53066e9d717364.png)
有一天晚上,二人正在月下吹箫,天上忽然飞来一龙一凤,翔凤停在了凤台的左边,腾龙盘在了凤台的右边。弄玉厌倦了宫廷生活,于是带着碧玉笙乘上了紫凤,萧史带上赤玉箫跨上了金龙,双双翔云而去。这就是弄玉吹萧的传说。
从此,人们便把萧史称为“乘龙快婿”,意思是说,一个称意的女婿好比乘坐在龙身上的仙人。这就是“乘龙快婿”的由来。
五、女婿为何又称“东床、令袒”?
典故出自《世说新语·雅量》:东晋时,朝中有两个好友:一个是身为太傅的郗鉴,他是皇帝的一品辅佐大臣,掌握着兵权。另一个是丞相王导。郗家有个女儿,年方二八,芳名郗旋,才貌出众,气质娴雅。
郗太傅听说王导家族有五个子侄,都很英俊有才气,想从中选一个做女婿,于是命门人带上自己的亲笔信到王府求亲,王导马上同意。
双方约定选婿的日子一到,郗家的门人就来了,王导说:“他们都在东厢房呢,自己去选吧”。门人回来后,告诉郗鉴说:“王家的五位公子都不错,个个都是打扮了一番才出来相见的,还有些拘谨。因为他们早就听说咱们的郗璇是一个佳人,都希望自己能被选中。可是其中有个年轻人,不仅没有刻意打扮,还袒露着肚子躺在东厢房的床上,像与他无关一样。”
郗太傅当即决定,就选那个袒腹东床的年轻人。他就是后来以书法闻名天下的王羲之。由此,“东床”、“令袒”就成了后世对女婿的美称,指那些为人豁达、才能出众的女婿。
![](https://img.haomeiwen.com/i10104880/04dc2bb6da9f54bf.png)
需要注意的一点是,这个词一般只用于称呼别人的女婿,而不是自己的女婿。我们只能这样说:“你家令袒太有才啦,对老人也非常孝敬,真是让人羡慕……”,而不能说:“我家的东床很有才,对老人也非常孝敬,让人羡慕……”这样说该是多么的不谦虚!
六、甥馆
这个叫法很生偏,来自于尧和舜的故事。《礼》书中把妻子的父亲称为外舅,“谓我舅者,吾谓之甥。尧以女妻舜,故谓舜甥。”意思说,既然我把岳父叫作外舅,那么我就成了他的外甥。尧帝把女儿嫁给了舜帝,所以叫舜甥。“甥馆”原本是指女婿的家,后来就成了女婿的别称。
七、金龟婿从何而来?
与唐代官员的佩饰有关。据《新唐书·车服志》载,唐朝初年的内外官,五品以上都佩有鱼符和鱼袋,以代表自己的身份。鱼符,用不同的材质制成,亲王的鱼符是用金做成的,普通官员是用铜制成,鱼符上面标着自己的姓名和职位。鱼袋,是用来装鱼符的,也是分了等级的,“三品以上的官员饰以金,五品以上饰以银”。
![](https://img.haomeiwen.com/i10104880/4cc379343207b694.png)
从结构上看,龟符由两部分对称组成,中间刻有一个凹凸相反又相契的“同”字。前后两半合在一起完整了,就说明它不是假的。词语“合同”就来自于这里,有契合无假、守信不欺之意,因此它也是官员们出入宫廷的身份证。
武则天登基后,把鱼符改成了龟符,把鱼袋改为龟袋,规定:三品以上官员的龟袋用金饰,四品用银饰,五品用铜饰。可见,金龟,既可指用金子制成的龟符,又可以指饰了金丝的龟袋,二者都是亲王或三品以上官员才有资格佩戴。
于是,后世便用“金龟婿”来代指身份高贵的女婿。这就是金龟婿的由来。
贺知章84岁时,在长安第一次见到42岁的李白,二人马上结成了一见如故的诗友、道友、酒友、忘年交。贺知章拉起李白去酒馆对饮,结果发现自己没带钱,就解下腰间佩带的金龟,以此来抵押换酒,开怀畅饮。李白拦住说:“老前辈,要不得,用代表朝官身份的饰品来换酒喝,让皇帝知道还了的!”贺知章哈哈大笑,“年轻人,没什么,你不是说,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嘛,谁让你我是忘年之交的好友呢!不要在乎什么!”此后,二人一连喝了好几天,成了形影不离的酒中仙。
这就是“金龟换酒”的故事,从中我们也可以感到贺知章很风趣热情大气,是一个重感情的人。他活了86岁,是唐朝最高寿的一位诗人。
那么,当时的贺知章,官品应该是什么级别呢?他正担任秘书监(秘书省的最高长官),正三品。
一个女子,如果能“钓个金龟婿”,那就说明钓到了大鱼。因为她的丈夫不是亲王,就是三品以上的大员,怎么不让人羡慕?
八、皇帝的女婿为什么叫驸马?
提起“驸马”,许多人都知道它专指皇帝的女婿,又称帝婿、主婿(公主的夫婿)、国婿等。实际上,“驸马”的原意不是指人,而是指一种官职—驸马都尉。
“驸马”一词原作“副马”,掌管副车之马,相当于现在的“副驾驶”。这个职位最早由秦始皇设立。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每次出巡时都是大小车辆,前呼后拥。有一次,他游至博浪沙(今河南原阳)时,出了意外,车队受到一个大力士的铁锥袭击,好在只击中了副车。从此,秦始皇便在自己的车帐队伍里设了很多的副车,安排了很多“替身”。同时,授予他们驸(副)马都尉的职务,以保护自己的安全。此时的“驸马”已不再是“副驾驶员”了,而是变成了一种官职。
![](https://img.haomeiwen.com/i10104880/6a75f56c92ede2b3.png)
后代皇帝纷纷仿效,起初由最得力的亲信担任驸马都尉,后来逐渐变成了由皇家女婿担任。魏晋以后,常以此官授给帝婿,简称“驸马”,清代称为“额驸”(指清代宗室、贵族女婿的封号)。
由于他们坐在“副驾驶”的位置上,于是后人干脆把皇帝的女婿也称为了“驸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