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日更好文
《回窑诗话》|悲欣交集

《回窑诗话》|悲欣交集

作者: 小茉莉花 | 来源:发表于2023-03-22 20:41 被阅读0次

文章系原创首发

对于现代的爱好中国古典诗歌艺术的朋友们一定要记住:不管大家收集了多少相关中国古典诗歌的书籍资料,有一个节点肯定是要走的,那就是“悲欣交集”的十字路口。

林语堂曾评说过:李叔同是我们时代最有才华的几位天才之一,也是最奇特的一个人,最遗世独立的一个人。

李叔同还有一个法号叫弘一,后尊弘一法师。

1942年10月13日(农历九月初四)下午8时,弘一大师安详圆寂于福建泉州温陵养老院晚晴室。临终前3天(农历九月初一)下午6时,他曾写下“悲欣交集”四字交给侍者妙莲法师。一纸绝笔,令后世无限感叹!

“悲欣交集”(见上图),书于日常信笺背面,清晰可见正面是之前写就的文稿。不择纸张,随手写来,可能是无心为了“书法”而写,纯是留一个印记给后人看。然而,正是在这无心随手写出来的四字真迹以及它所营就的空间里,却有着非思量安排所能及的精妙,不得不令人惊叹,下面先从书法的角度来说:

“悲”字用笔多深按,线条粗壮如宝殿大柱,大雄大力。多用方笔与出锋,甚至“心”的卧勾也呈方意。左侧落笔至方处,决然毅然,有如刀斧凿就。“非”,左侧一竖而下,浓墨飞白;右侧连点而下,顿按顿提,锋芒毕露。似有速急心切之意味,更见化横为纵、贯上于下之气势。而此气势并未得下一笔,即“心”之最初一点的仰首承接,反是注于空阔的虚白之地。“心”之最初一点,远远低于通常之位起笔,方毅而稳当。“心”整体下沉,“非”与“心”之间,置留广阔空间,非是无限思量不得填满;但是,无迹浑茫,内外交通,又岂容思量粘滞其中。结字清癯方长。“悲”字雄毅、深切、廓然之象,不由使人感会悲心之毅然、大悲之深沉、悲愿之无限。与历代书家所书的“悲”字并置比较,更可明显感受其特别之处。

“欣”字多提笔,线条精瘦,目击有如闻金声,观久犹感沁玉润。结字左低右高,强烈的一股向右上的势。“斤”撇横右仰;左边一竖撇,头后仰,身前倾;右边一长竖,简净毅然,上头与横连接处,自然有一个自右而来的起头耸立。“欠”,上头圆劲,顺着“斤”字的向右上的势,继续向右上方拱凸而出。“人”圆润安立,一捺悠然泰然。“斤”与“欠”的每一笔画大多上重下轻,尤其头部两撇,起笔刹那重按。结字重心偏上。下部撇捺开张,萧散。用笔多圆。整体结构、用笔、墨色共同营造了粹然莹润、轻盈超拔之气象。因了“斤”的竖撇与长竖的简净之力,以及位置明显上升却介然深按的“人”的安稳,这轻盈便有了深根,从而不是轻飘了。朗净欢欣之意由是可观。与历代书家所书的“欣”字并置比较,更可明显感受其特别之处。

“交”字上下结构,上短下长,“悲”字上下结构,上长下短,两者形成一个交错的呼应关系。且两字体量的较长的部分,即“交”的下部,与“悲”的上部(尤其左半部分),用笔下压明显,线条较粗。如此,交叉关系中向右的上行线较突出。然按笔深墨,自消一分升举之意。且,“交”字上下之间超常的空阔空间,与“悲”字上下之间的空阔之地形成了明显的横向的联系,自左往右,是下倾之势。从而,两者的整体空间得以平衡。从上排“交”、“悲”两字整体来看,从左往右向着“悲”字方向,上际线水平,下际线下倾。如此,“悲”的延伸空间是上际恒定的不断向下的无限地扩大。

较之上一排的构字部件之间的空阔间距,“集”、“欣”部件之间都极为紧凑,笔画揖让浑然。“集”字上舒下紧,重心下压,然而丝毫没有沉重下堕之势,却有上引舒伸之象。从“集”字横竖点画来看:“佳”左低右高,撇下压,长竖偏弹向右,上两横画上倾,下两横画点化。“木”一短竖,上右探,下左勒以平衡“集”整体,左长竖点,右捺点,呈左重右轻状。明显,其总体之势也是向着右上倾仰。从下一排整体来看,“集”字的上舒下紧,重心下压,与“欣”字的重心上移构成明显的上升之势。“集”字瘦长到甚至横画、撇捺蕴藉成点的倾仰之势,到了舒朗的“欣”字才得以充分地伸展。下排“集”、“欣”两字,从左往右向着“欣”字方向,下际线是上升的。

如此,四字总体从其用笔、线条、结构、墨色来看,“悲”降,“欣”升。不难让人想到教义里的悲世间之众生,欣天国之净土,以及上回向与下回向。

另外,细细看来,笔笔之间,无尽回互。大体来说,上密下疏的“交”、“欣”与上疏下密的“集”、“悲”,交错呼应。“交”与“欣”的撇捺舒展,前者粗细比对,方直雄健;后者粗细停匀,精粹浑圆。“集”的撇捺点化,与“交”上部两点,下部撇捺,变幻交互。

“集”,由于下“木”的写法,使得整体自由灵动的多纬横画,有了两竖上下经贯,与“欣”的“斤”部形成林立纵势;又与“悲”的纵势形成呼应,它的枯墨古淡,委曲和顺,更衬显得“悲”的浓墨飞白,中有强力。而“悲”的下行纵势,又衬显了“集”在贯然之中向上疏放乃至游逸的姿态。四字,各自安立,又交感回互。

余墨一笔笃然注明“见观经”,润笔再句上一个浑然莹润的缺口向西之圆。再,左上天头标以时日。

“悲欣交集”,虽为临终所书,然笔触变幻,气贯神满;结体各异,纵横有象;章法信然,而意味深长。

“悲欣交集”是弘一大师圆·寂之前最后一件墨宝,是大师最后一次以字说法。观其象:“悲”降“欣”升;“悲”字大雄大力,清癯而空廓;“欣”字朗净萧然,轻盈而根深。析其理,四字呈示净土果地之圆成境界,示现广大佛·法之精要、因地修行之入处,文简义广,周遍含容。“悲欣交集”,相理圆融,不可思议。(非常人)细读四字,可试解弘一大师临终开示。

叶圣陶、钱仁康、陈剑慧、明诚居士、许士中、李鹏飞等诸位先生,以及大空法师等僧人师父都对此有过言说。诚然,如许士中所言:“大师修证所感,唯心所现之境界,只有与大师有同等修证者,方可知晓,方能道明。”大师临终绝笔之心境自非笔者所能度测,但是,既然大师有意将此四字留迹人间,自然是要它成为接引众生的缘起。盲人也要来摸一摸象才好,算是结了缘了。余下的,能摸到几分算几分,于己总能是一个长进的尝试;于他人,若能提供一个可资批评的靶子以更清晰方向,也是好的。这样想来,也便稍能容许自己尝试着一点点去理解了。虽言“执象而求,咫尺千里”,然,借象以入,是凡眼钝根不得已之法,也是方便之门。《易·经》有言“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无论立象者有意、无意,象一出,自显其意。不执于象,然不离于象。中国相·学(象、相互训)渊源有自。西方图像学、笔迹学乃至符号学之根本方法亦不出其外。至于意义解读之可能性,西方有阐释学为其正名,而东方之佛·教自有其世界观、认识论为之奠基——“清静本然,周遍法界,随众生心,因所知量,循业发现”(《楞·严 ·经》)。在其中照面自己,“发现”自己的“发现”,非为不敬,实乃只能如此。本文从字象形式入手,结合大师生平重视的佛·经典籍要义,特别是临终前5天(农历八月二十九日)嘱咐往生助念的《华·严 经·普·贤行愿品》和“悲欣交集”四字左侧“见观经”提示的《佛·说观无 量 寿· 经》,尝试读解大师临终四字开示。(感谢有缘大·师悉心讲解,这里收录无他,只为缘为众)

关于此处的“悲欣交集”究竟是何意涵,从中又可看出弘一大师临终之境界如何,诸位前辈多有论说,在此不详例举。有几点值得注意:

其一,于大师临终境界,我们只能尽量体贴,但仍难免揣测。一方面,必须根据弘一大师的修行经历,不可随意以人间俗情猜度。陈慧剑认为:“‘悲欣交集’是弘公当时临终的情境。是一种念 ·佛 见· 佛,一悲一喜的境界……”笔者赞同。只是,“亦悲亦喜”也许较“一悲一喜”更为妥当。另一面,要警惕膜拜心理带来的肆意拔高。李璧苑提醒:“若以·佛的无馀涅 ·槃层次讨论之,是不妥的。”根据佛 ·经记载,修行境界有次第,菩 ·萨尚有十地为阶,不可粗妄以“涅 ·槃”佛·地冠之。

其二,李璧苑经过大量考据,指出弘一大师此处“悲”“欣”内涵与其之前所书、所写、所用之“悲”“欣”的区别,并强调了“见观经”三字提示与《佛·说观无·量·寿 ·经》(净土五 经之一)的关系,确然离落俗情猜想,为“悲欣交集”的解读指明了方向。许士中根据弘一大师临终几日对往生助念等事宜的安排及其念 ·佛生活的追溯,列举净土多位高·僧大德往生情况作参证,进一步认定“悲欣交集”是弘一大师净土修行的往生境界。另外,明诚居士直接从精神层面契入,根据相关史料力图重现墨宝因缘,体会其中开示,有资理解。

其三,大空法师念及弘一大师辑《地 ·藏 ·菩 ·萨圣 德 大观》之“悲欣交集”与蕅益大师跋《地 ·藏 ·菩 ·萨占察善恶业报 经》之“悲欣交集”一贯,突出了四字与地 ·藏 ·菩 ·萨 悲愿之渊源。此一线索似与“见观经”的重要提示风马牛不相及,但是,大空法师的悟解却也不无称性。就像不同的手指,指的是同一个月亮;不应止于手指,只在指上作分别,重要的是指到那个月亮。《佛·说观无·量寿 ·经》《地 ·藏 ·菩 ·萨 本愿 ·经》虽是记录佛在不同的情境中对不同的人说的不同的法,但是其根本精神是一致的。另外,既然把“悲欣交集”视为弘一大师修行证果之示现,需要注意:最终的果是一切行的果。在佛 ·法中,修行是毕生乃至累世的事业。即便看一世之果,也不可只着眼其该世最后之事,否则就闹了“最后一个饼吃饱”的笑话。因此,切不可因“见观经”所指向的净土境界,忽视了之前其他修行的功德。尤其,大愿地 ·藏 ·菩 ·萨 之悲心愿力是弘一大师一生修行之重要入处。

在此,笔者要做的是,经由弘一大师此处标举的“悲”、“欣”,从佛 ·经及其佛· 法要义中寻迹诸 ·佛 ·弟子称性的悲、欣,以及相关的境界描述,勘探大师对因地众生的开示。

(一)悲

1.称性之悲,是“同体大悲”

《大方广·佛·华严 经·普·贤行愿品》有云“诸 佛 ·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所有的佛 .经,都因佛 .陀之悲心而有。从阿 .弥. 陀. 佛四十八愿(《佛说无.量寿 .经》)、药师琉璃光 .佛大愿(《药师 .经》)、观 .音. 菩 .萨大愿(《妙法莲华 .经·普门品》)、地 .藏 .王 .菩. 萨大愿(《地.藏. 经》)、文 .殊 .菩. 萨 大愿(《文 殊师利菩. 萨根本大.教王 经》)、普 .贤 菩 .萨大愿(《大方广.佛.华 严 经·普 .贤行愿品》)中,可见诸.佛如.来、诸菩 .萨众悲心之所系。无尽悲愿,文辞连叠,在此不作引述。

弘一大师崇敬蕅益、印光诸净土大德,深信净土法门,临终精进 念 .佛,交代助念,以圆往生净土之愿。念 .佛 0入净土,即要与阿 弥 陀 0 佛同一悲心。若以罗.汉为终极,只求自了,佛.斥为“焦芽败种”,亦为弘一大师所深耻。他多次强调《普 .贤行愿品》《净行品》的重要。此《净行品》即是教导大众如何在日常之琐细点滴中发广大利益心。念诵诸多经文亦是感念诸 佛 .菩 .萨悲心之深切、广大,与诸 .佛 .菩. 萨同发愿,大其心,求得与诸 .佛. 菩 .萨同体感应。而诸 .佛 .菩 .萨悲愿,心系种种世界十方众生。如此,与诸 .佛 .菩 .萨同体,便是与十方众生同体。《华严 经·夜摩 天 .宫 .菩 .萨说偈品》云:“如心佛亦尔,如佛.众生然,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所谓佛、我、众生无二。“同体大悲”,是为果德,是诸佛子修行之所向。

2.悲智愿行:悲能生智,悲而生愿

《大方广.佛 华严 经·普 贤行愿品》云:

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譬如旷野沙碛之中,有大树王,若根得水,枝叶华果,悉皆繁茂。生死旷野菩提树王,亦复如是。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 .菩 .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 .佛 .菩 .萨智慧华果。何以故。若诸 .菩 .萨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是故菩提属于众生。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

众生是树根,菩.萨是华果,菩.萨与众生同体。“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 .佛. 菩 .萨智慧华果。”智慧是大悲之华果。弘一大师在解《心经》时说:“观.自.在”即“观.世.音”。“观.自.在”,观理事无碍之境而达自在,是智;“观.世.音”,观世间众生之机而化度之,是悲。两者是同一位。“菩 .萨”即“菩. 提 .萨 .埵”。“菩 .提”是觉,是智;“萨 .埵”是有情,是悲——“悲智双运”。

1939年5月5日(农历四月十六),60岁的弘一在永春桃源殿宣讲的《佛 .教之简易修持法》中说到“菩.提心”:“发菩.提心的人,应发以下之三种心:一、大智心,不着我相……二、大愿心,广修善行。三、大悲心,救众生苦。”他说:

真发菩.提心的,必须彻悟法性平等,决不见我与众生有什么差别,如是才能够真实和菩提心相应。

无有“彻悟法性平等”的大智,不可能生起我与众生无有差别的同体大悲。大悲与大智是一体成就的。然,“大智心:不着我相。此心虽非凡夫所能发,亦应随分观察”。如此,凡夫因地最可着力之处还是“大愿心”。于是,“发菩.提心者,须发……四弘誓愿”。而“菩.提心以大悲为体”,虽然对于因地的凡夫,“大智心”、“大悲心”都尚是愿,但是第一愿当是度生,“众生无边誓愿度”。学诸 .佛 .菩 .萨发愿,感悲心而自生愿。悲是根本。

3.悲心持戒,清净欢喜,无有苦恼

《楞.严 .经》中,佛为阿难宣说修行三决定义:“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戒、定、慧,戒是基础。佛 .陀 .涅 .槃前告诫诸菩 .萨及后世修行者当“以戒为师”,可见“戒”之重要。但是,若无有大悲心,持戒便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不仅如此,若不明种种戒仪中隐而未宣的根本之悲心,持戒甚至会带来许多苦恼,也难理解并圆融行持“开戒”之方便。“戒”本是畏因,以绝烦恼;今反因之生烦恼,而成非法之行。既生苦恼,心有挂碍,如何能定?智慧又如何可能呢?“慧”,观其字形便可了其意涵:手执笤帚净除其心,是为慧。

净土一门,“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楞严 经·大势至.菩 .萨念 .佛圆通章》),要义在净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维摩 经·佛 .国 品》)心净,无明解蔽,智慧自出。律宗实是戒外修内之法门。悲心是持戒之动力,也是持戒之因由。检视弘一大师句读校注的《四分律》,许多戒律,直是深广悲心之外显。也正因此,弘一大师重视以《护生画集》感化众生,培育悲心,以弘杀生之戒。

总之,“悲”在佛 法中有着根本的地位。龙树云:“慈悲是佛 道之根本”,“一切诸 .佛 法中慈悲为大。”(《大智度论》)此处一“悲”字,实在已含摄佛 .法根本之要义。对于看向这一“悲”字的因地众生,它可以是笃实的修行入处。

(二)欣

1.“不著欲乐,唯住法乐。”(《华.严 经·入法.界品》)

此处的“欣”,即相当于佛.经中多处说到“乐”、“欢喜”。欲乐无根逐外缘,生生灭灭,多苦恼;法乐识得自家宝,任运自在,常莹莹。所谓“法乐”,是闻佛 .法性、入佛 .法性之欢欣。佛 .经中常描述诸菩 .萨等闻法后“欢喜踊跃”、“欢喜赞叹”。《华.严 经·十地品》,初登菩 .萨地,即为“欢喜地”:

菩 .萨住此欢喜地,念诸.佛故生欢喜,念诸 .佛. 法故生欢喜,念诸 .菩 .萨故生欢喜,念诸菩 .萨行故生欢喜,念清净诸波 罗 蜜故生欢喜,念诸 菩 .萨地殊胜故生欢喜,念菩 .萨不可坏故生欢喜,念如来教化众生故生欢喜,念能令众生得利益故生欢喜,念入一切如.来智方便故生欢喜。

诸多菩 .萨的名字里即有“欢喜”二字,如“欢喜自在 .佛”、“欢喜庄严 .佛”、“欢喜藏 .佛”、“欢喜德 .佛”、“欢喜无畏 .佛”等,其中颇有深意。弘一大师特意在四字左侧注写提示的《佛.说观无量.寿 .经》中说到:

如.来今者,教韦提希,及未来世一切众生,观于西方 极 .乐世界。以佛.力故,当得见彼清净国土。如执明镜,自见面像。见彼国土极 妙乐事,心欢喜故,应时即得无生法忍。

“见彼清净国土”,“心欢喜”。“常、乐、我、净”——所谓涅 .槃四德,四个原是一体,一现,一一具现。未得无馀涅 .槃,此四德依然以不同的程度显现于各阶境界。“彼国土极妙乐事”文字描述具体可见《佛.说观无量.寿 .经》。

此处,以“见彼国土极妙乐事”为果,似与《金刚 .经》“不得以相见如来”矛盾。如何理解?此处当忆佛 .陀“因病施药”之语。不同经文是佛 .陀应机说法,为不同听众开出的药方,是“飘飘黄叶止儿啼”。若寻章摘句,死于言下,是为“以相见如来”,不可取。人或因净土多有具体形象之建树,而疑其究竟。《法华 .经》言:“唯有一佛.乘,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都是究竟,无有高下。《华 严 0 经》所示的理事圆融不二义理,可资理解。众法为究竟之方便。以相示理,即相即理,亦为究竟;若失究竟而流于皮相,以皮相为指归,则无有方便可言,终未得真佛 .法。若执西方.净土之相为究竟,不过是以世俗之情执着世外之境,只是另一种攀缘罢了。

此净土到底“有没有”?若没有,此等欢欣岂非虚妄?《佛.说无量.寿 .经》言,西方.净土为阿 .弥 .陀. 佛愿力之所化现。那阿 .弥 .陀 .佛“有没有”?《华严 .经》言:“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即通常所说“三界 .唯 心,万法.唯识”。净土古德自云:“唯心净土,自性弥 .陀。”(莲池大师《弥 .陀经疏钞》)可见,净土不是“实有”,但也不是“没有”,而是心之“妙有”。“妙有”“有用吗”?梦中事非实,而梦时之人仍为梦中事伤心哭泣,何其真实。类之,佛 .经说,娑.婆世界非实,“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金刚 .经》),而我等众生烦恼悲欣于其间,何其真实。再想,我们所未得见的西方国土,是否如是亦幻亦真?智者有喻在先:认草绳为蛇的人,为这不存在的“蛇”惊吓,这不存在的“蛇”所引起的效果是真实的。(这不存在的“蛇”如何起效的呢?它于那人是否绝然不存在?)如此想来,即便未“见彼国土极 .妙乐事”,仅仅是观想“彼国土极 .妙乐事”,心中所生欢喜也是真实的。《佛 .说观无量.寿 经》直言:“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可知净土念 佛.观.佛真实用功之处。心力交光,有愿有信,交感呼应。“清静本然,周遍法界,随众生心,因所知量,循业发现。”(《楞严 .经》)各自看见各自能看见的,接受这看见带来的一切。“见彼清净国土”之欣然可谓悟入净土之情状,此境界不可轻易以思维造作来诋毁。

2.“欢喜恭敬心,能问甚深法。”(《华严 .经·入法.界品》)

菩 .萨知娑.婆世界不可恋,而常许诺、行愿满足众生在尘世间的种种愿望,乃至顺因众生的凡夫心善巧说法,无非为了“令其欢喜”,方便引。

尔时,文 殊师利童子为善财 童子及诸大众说此法已,殷勤劝喻,增长势力,令其欢喜,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华严 .经·法界品》)

菩 .萨常乐,安隐说法……因缘譬喻,敷衍分别,以是方便,皆使发心,渐渐增益,入于佛 .道……慈心说法……皆令欢喜……勿轻骂学.佛.道者,求其长短……无得恼之,令其疑悔……常柔和能忍,慈悲于一切……(《法华 .经·安乐行品》)

如此种种,常令欢喜。“慈悲”、“慈心”之“慈”,亦不无隐含“令欢喜”之意。欢喜是“开”心之法。心窗打开,才有流通与交互的可能。

佛 .经中,诸弟子请法时,常言“愿乐欲闻”,以示自己已敞开心扉,准备好承接佛 .法了。孔子也曾表达过类似的意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知是标量,静态;乐是矢量,势态。一切发生需要势的引动。这是知不如乐的缘由之一。恒以开怀笑意示人的弥 .勒. 菩. 萨赞许安乐方便法门:“以善巧方便,安乐之道,积集无上正等菩 .提。”(《弥 .勒. 菩 .萨所问本愿。经》)善巧则能相契,相契则有相应,相应则生欢喜,欢喜则易安行。蕅益大师说:“若乐说人及经典过,生人毒念。今不说过,故使发心入于佛.道,佛 .道从喜生也。”弘一大师是深会其中道理的。关于《护生画集》,他曾写信嘱咐丰子恺与李圆净:

《护生画集》应该以优美柔和之情调,让看画的人产生凄凉悲悯的感想,这才有艺术的价值。如果纸上充满了残 .酷的形象,杀气腾腾,而且标题用《开棺》《悬梁》《示众》等粗 .暴 的文字,那看画的人就会产生厌恶、不快的感想;优美的作品,才能耐人寻味,好像吃橄榄一样。

他知道“优美”之力量。即使是不无残 .酷内容的护生主题,他也尽力使之回避“.残 .暴”而常令“优美”,不使人“产生厌恶、不快”,乃至以欢喜柔软的“弘一体”法书传法,其中心意朗然。

当然,这份欢喜并非轻浮如萍——观弘一所书“欣”字的欣仰之态、朗净之姿,恭敬由生。

3.随喜功德,广大其心

随喜,是一大修行之法门。诸多佛 .经,多有称扬赞叹诵读、流布经文的随喜功德。那么,对于经文之随喜如何发生?

如来灭后,若闻是经而不毁訾,起随喜心,当知已为深信解相。(《法华 .经·分别功.德品》)

“深信解”,“信”顺不逆而能随,“解”悟奥义而自喜。喜.佛之言语义理,也喜自己之信入其中。在此,随喜经文是一己与佛.法真.理之联通,属于“理事无碍”。能随喜、传颂,是为法0器,续.佛.慧命。而佛 .法为救度众生而说,为普济众生而存。佛 法事业,是众生的事业,因此,随喜经文,信法传法,功德甚大。

随喜不唯随喜经 .文 .佛 .理,也随喜他者的称法之行。因为自他本来无二,所以自己对他者的随喜能自然发生;也因为随喜的发生,更加体认到自他的不二。就如河里那个月亮认识到,江里那个月亮与它源于同一个月亮,它们是一体的,还有无尽的月亮都是与它们一体的。如此随喜,能对治嫉妒心,能扩大心量。

如何随喜?《华严 .经·普 贤行愿品》把“随喜功德”作为第五愿。

复次善男子,言随喜功德者。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 .刹,极微尘数诸. 佛如.来,从初发心,为一切智,勤修福聚,不惜身命,经不可说不可说佛 .刹极微尘数劫,一一劫中,舍不可说不可说佛 .刹极微尘数头目手足。如是一切难行苦行,圆满种种波.罗蜜门,证入种种菩 .萨智地,成就诸 佛无 上菩。提,及般涅 .槃分布舍利,所有善根,我皆随喜。及彼十方一切世界,六趣四生一切种类,所有功德,乃至一尘,我皆随喜。十方三世一切声闻,及辟 支 .佛,有学无学,所有功德,我皆随喜。一切菩 .萨所修无量难行苦行,志求无上正等菩.提,广大功德,我皆随喜。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随喜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普皆随喜,无有分别,柔和善顺,能破“我”相。在此,随喜他者是一己与他者的联通,属于“事事无碍”。且,“身语意业,无有疲厌。”随喜,时时在身、语、意中自然、真切发生,非是一直挂在嘴边的一个概念的词。
随喜之景愿为哪般?《四十二章.经》第十章:

佛 .言:“睹人施道,助之欢喜,得福甚大。”沙门问曰:“此福尽乎?”佛 .言:“譬如一炬之火。数千百人各以炬来分取。熟食除冥。此炬如故。福亦如之。”

道心善种,因随喜而如薪火相递相传,从而明亮无边。

“问余何适,廓尔忘言。花枝春满,天心月圆。”至于看向这个“欣”字的有缘之人,我们如何不因大师的欣然而欣然,不因其字态的可喜而随喜呢。斯感斯应,感通无尽。

(三)悲欣交集

如何理解此“欣”与“悲”一时具现呢?或可借助“见观经”提示的《佛.说观无量.寿 .经》大致了解净土境界中的“欣”与“悲”。

在此经中,韦提希夫人苦于至亲之忤逆,求助于世尊,世尊许诺韦提希夫人一个“极 .乐 世界”:

见彼国土极妙乐事,心欢喜故,应时即得无生法忍。

在韦提希夫人发愿“乐生极 .乐 世界阿 .弥 .陀 .佛所”,恳请思维、正受方法时,世尊开示种种净土观想,其间明确说:

……以观.佛.身故,亦见佛.心。佛.心者,大慈悲是。以无缘慈,摄护众生。作此观者,舍身他世,生诸.佛前,得无生忍。

如此看来,《佛.说观无量.寿 .经》中虽没有“悲欣交集”四字,但已然在不同的文段中融悲、欣于一处。“见彼国土极妙乐事”,见佛在其中,见佛.幻化遍在其中,感 佛 .心,感大悲,感此一切极妙乐事,心欢喜。悲如是,欣如是。亦悲亦欣,亦欣亦悲。大欣与大悲,实为一体之两面,一现俱现。如此,西方 .净土,所谓的“极 .乐 .世界”,同时亦是“大悲世界”。把西方.净土称为“极 .乐 .世界”而非“大悲世界”,不过是佛 .陀对万分痛苦、切求离苦得乐的韦提希夫人的方便接引。若终得入此法.界,证此心体,悲欣同现。

弘一大师临终特意交代:“当在此诵.经之际,若见予眼中流泪,此乃悲欢交集所感,非是他故,不可误会。”纯是“所感”,是证入净土心体之“所感”。似乎不再是我们通常说的“那个”弘一,“那个”他因为什么或为了什么而流泪。在这个意义上讲,大空法师所言“大师之所谓‘悲’者,悲众生之沉溺生死,悲娑.婆之八苦交煎,悲世界之大 .劫 未已,悲法.门之戒乘俱衰,悲有情之愚慢而难化,悲佛 .恩之深重而广大,总之为慈愍众生而起之‘称性大悲’也。大师之所谓‘欣’者何,欲求极乐,欣得往生,欣见弥 .陀而圆成.佛 .道,欣生净土而化度十方”——此论尚是以因地之弘一论果地之弘一,可能还其可商榷之处。因为此时,就俗谛而言,能悲能欣、起悲起欣的那个心体已经不同以往了,不再是曾经发愿的“那个”弘一。唯其如此,“悲欣交集”可以是纯然“所感”。不能意识到这一点而论其所悲所欣,恐怕终是妄然。在虎跑断食期间,李叔同曾写下“空空洞洞,既悲而欣。”想来,这种“悲”、“欣”可能是没有确然之内容的纯然之感。只是,此一时,彼一时,心量不一样了。

“见观经”之提示,炳然可见其良苦用心。弘一大师曾手书莲池大师圆寂之际留下的一偈:“临行赠汝无多子,一句弥 .陀作大舟。”莲池大师关于念 佛 生净土有过精微的开示:

承上殊因妙果,正由念 .佛 至于一心。则念极而空,无念之念,谓之真念。又念体本空,念实无念,名真念也。生无生者,达生体不可得,则生而不生,不生而生,是名以念 .佛 心入无生忍,如后教起中辩。故知终日念.佛,终日念心,炽然往生,寂然无往矣。心.佛.众生者,经云:心 .佛及众生,是叁无差别。盖心即是.佛。佛.即是生。诸 .佛 .心内众生,念众生心中诸 .佛 也,故云一体。中流两岸者,娑婆喻此,极乐喻彼。始焉厌苦欣乐,既焉苦乐双亡,终焉亦不住于非苦非乐,所谓二边不着,中道不安也。自性弥陀,唯心净土。意盖如是。

一句弥 .陀,无限深愿,“一念一切悉皆圆”。如母忆子,子念母,“感应道交”,不可思议。“说食不饱”,甘露滋味需亲尝。无有体验,难置一词。其中关于苦、乐的言说,可供参究。

人或以《楞严 .经》中现成的“悲欣交集”一词,类想弘一大师之圆成境界。但是,根据“见观经”之提示,虽未直接找到“悲欣交集”一词,但已然示其意涵的《佛.说观无量.寿 . 经》之情状,可能更为妥贴。不宜过于执着言辞之计量分别,而与真实之内涵错失交臂。《楞严 .经》中,阿难受.佛 .菩 .萨圆通根本开示,因佛 .神 .力故,“心迹圆明,悲欣交集”。弘一大师的“天心月圆”,或与阿难的“心迹圆明”相类。至于境界能否相当,无从知晓。此处的“悲欣交集”,亦如阿难当时情状。至于深广是否相同,无从知晓。但是,对于诸 .佛 弟子来说,“悲欣交集”作为进一步入佛 .法 .界而有证有感,当无疑意。曾经的李叔同在断食期间便有脱胎换骨之体验。出家以来,他礼地.藏,诵普.贤,持律仪,念弥.陀,甚至对禅.宗也不无触及,各种方便,广积资粮,终而有此证。大师向来谨言慎行,不打妄语,临终写此一纸,现身说法,为开示众人,佛 .经所言真实不虚;更为告诫众.生,净土 法.门切实可信。

《华严 .经·入法界品》云:

寂静大悲海,出生三世.佛,能灭众生苦,汝应入此门。

能生世间乐,亦生出世乐,令我心欢喜,汝应入此门。

“悲欣交集”,是乃入法.界门。至于因地众生如何契入此“悲欣交集”,《维摩诘 .经·观众生品》提供了另一条看起来不是那么“神秘主义”的路径。在“譬如幻师见所幻人,菩 .萨 观众生为若此”的如幻观后,开示如何行真实之慈、悲、喜、舍四无量心(亦是四无染心):

……

文 殊师利又问:“何谓为悲?”

(维摩诘)答曰:“菩 .萨所作功德,皆与一切众生共之。”

(文 殊师利又问:)“何谓为喜?”

(维摩诘)答曰:“有所饶益,欢喜无悔。”

如幻,不碍悲、喜(欣)。真空妙有如是。虽为悲,虽为喜(欣),然而无所执。如是,才能行广大真实之悲、广大真实之喜(欣)。此为诸 .佛 .弟子称性之悲、喜(欣)。维摩诘以默说法,示言语道断;而今细细辩说,为因地行者作规训。

“悲欣交集”,呈示净土亦喜亦悲之圆成境界,断众生疑虑,增无上信心——以果励因,用心可鉴;标举 佛 .法之根髓,隐贯经藏之要义——帝网宝珠,周遍含容;以情显,由情入,广契众生日常之机,示现其中超越之向度——方便门径,切实可由。


相理不二

此则书帖,主体仅有四字,然字字风格不一,又自然统合一体。最奇妙的是,其字所呈之相、所显之理竟能如此圆融。

虽是临终前三日病中所写,“悲”字的大雄大力,仍有如法鼓震然。然此“悲”字的整体之形却又是清癯的。人若在这大雄大力中寻思曾经的李叔同写过的碑体,必然恍若隔世。显然又不是典型的弘一体,但其萧散、空阔之意却在超常的纵长空间感中,在其上下开张看似截然分离的结构中显影。随其字纵势,自然而然,仿若一个空间从其内部打开,内外流动,交融一体,从而无有确然之内外。《楞严 .经》阿难七处征心,不在内,不在外,亦不在中间。此心是破我、无我、亦泯我所之心。从而,此“悲”是森然万有一体同悲之悲。方笔起收,毅然决然,不粘着。其象非是俗世小我粘滞悲情所能担当。

“欣”字简净朗润,轻盈而根深,萧然有飞举之意。虎跑断食期间的李叔同,改名李婴,他也曾书写过“复归于婴儿”一句。“专气致柔,能婴儿乎?”(《道德 .经》)人之一生,婴儿至柔。彼时的李叔同向往着复归婴儿的浑朴与柔软,然而只是向往,未能即是。“复归于婴儿”五字,魏碑风格,凛然方凿,入目可感其发愿之初的质直与勇猛,虽有朴拙之意,然而尚无婴儿柔软之象。他又改名“李欣”,并以“欣欣道人李欣叔同”之名写下“灵化”。除了“化”字右部趋向圆浑的变化,两字的大体面容与“复归于婴儿”并无二致,不见几多欢欣之意。后来的《护生画集》中倒是有了这一份圆润的柔软与上扬的欢喜。《护生画集》,图画内容是世间景象,而弘一法师的题字,每每撇捺上引如菩 .萨嘴角笑意,给看向这些字句的世间生命提气。如此,照面轻盈灵动之字,照映出字对面一个清净欢喜的灵来,一切笨重的污浊垢染纷然落下,消隐无迹。观此“欣”字亦有此感,然少却了彼时变幻嬉戏如婴儿之情态,更有着泠然之风姿,的然朗净。其象非是俗世一时心风所起之欣喜所能示现。

“交”:观相拟义,上“六”,一而二;下“乂”,非一非二。即一即二,又非一非二——“不二”。色空不二,理事不二,真俗不二——此为佛 .法之甚深奥义。石头希迁《参同契》所谓:“门门一切境,回互不回互。回而更相涉,不尔依位住。”弘一大师写来,上灵运,下端遒,上下拓开,看似不交,然则无交而交,正合“感应道交”非形貌之交。

“集”,重重进入,细致再细致来看。其字整体上舒下紧,“佳”、“木”又各自呈上舒下紧之态。“佳”部四横,一一各是自身面貌,又互相呼应。乃至其中一横亦有无限丰富而自由的神色。无限细腻如是,无限灵动如是。可谓“一即一切”。《华严 .经·普 .贤行愿品》言:

一尘中有尘数刹,一一刹有难思.佛。一一佛处众会中,我见恒演菩.提行……于一毛端极微中,出现三世庄严刹。十方尘刹诸毛端,我皆深入而严净。

整体来看,“悲”降,“欣”升。有如菩 .萨低眉垂目,看见众生苦难,无限悲悯;而她的嘴角又总是微微上扬的,她的欣然笑意许诺众生一个欢喜的世界。不说一字,慈悲如是,智慧如是。《地 .藏 .菩 .萨本愿. 经·较量布施功德缘品》所谓“具大慈悲,下心含笑”。

观世 .音 .菩 .萨宣说自己的修行方法时,说到自己所获“二殊胜”:

……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圆明。获二殊胜。一者,上合十方诸 .佛本妙觉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楞严 .经》卷六)

此处观世 音 菩 萨所获的“二殊胜”即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上回向与下回向。《华严 .经·普 .贤行愿品》云:

菩 .萨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 .佛。若于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

就真谛而言:真正的向着众生的下回向,同时亦是向着如来的上回向,因为众生与.佛同体,上下交彻,实在无有上下。

弘忍大师曾开示识灭心虚时境界:“凝寂淡泊,皎洁泰然。”若以此形容弘一大师后期的佛 .经书写,斯可承当。但是,若用以形容此特殊时刻写下的四字,反而不是那么贴切了。“皎洁泰然”,甚为安妥。“凝寂淡泊”,或可商榷——四字风格如此不同,一字一境,又统合为一,实在莫可名状。曾今魏碑的功力,后来灵妙的意境,乃至平面设计的形式感——到此,自然浑成,敷现最后的一纸华果,相理神和。照面之际,令人顿然而有所悟,可谓至简至易之法门。

1932年农历十二月底,弘一大师在厦门妙释寺开示《人生之最后》。其手稿中即有“悲欣交集”四字(上图)。手稿誊写成篇,字体自然小许多,这也限制了字的书写形式的发挥。但是,我们无妨借之与1942年临终所书之“悲欣交集”对照来看,以便更明晰地体察上文所述之种种神妙。试想,若临终的留言是如此四字,我们的感兴又会如何?叹其相理不二,并非虚言。

“从法化生”,从李叔同到弘一,生命如是,书法亦是。比较弘一大师在出家前夕写给爱徒刘质平的手札(上图),彼时梵尘两立,心绪纷乱;如今雨止风收,神情朗朗。当初的纷乱心绪不欲他人看见,嘱咐赋火焚烧;如今的朗朗神情坦然纸面,有心呈示后人看。“书,心画也。”(汉·杨雄)见字如面,果不其然。

观字即修身,诚然一妙法。明白人知道,每一眼“看”里都是个化机。结缘,结的就是这个机缘。写一幅字,就是造一个机,供无数人于无数时来入的机。“感应道交”,不可思议。弘一法师正是这样写就无数结缘书法的吧。他说“余字即是法”。“悲欣交集”是弘一大师此生最后一次借字与众生结缘,以字说法。

1937年3月28日,弘一大师在厦门南普.陀 .佛 .教养正院讲说如何练字。在述说各种进阶与技法后,他说:

这是普通的方法,假如要达到最高的境界须如何呢?我没有办法再回答。曾记得《法华 .经》有云:“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我便用这句子,只改了一个字,那就是“是字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了。因为世间上无论哪一种艺术,都是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的。即以写字来说,也是要非思量分别才可以写得好的。

大艺精诚,“非思量分别”。这笔墨还是曾经“郑重地夹起一荚豇豆”(叶圣陶)、“郑重地用箸夹起一块莱菔”(夏丏尊)的那只手写就的吗?修行之人,前后际断,刹那化生,然,这份庄重俱在。此郑重,有从天性来,更多的,大师把它归功于佛 .法的熏养。他说:

我觉得最上乘的字或最上乘的艺术,在于从学 .佛中得来。要从佛 .法研究出来,才能达到最上乘的地步。所以诸位若学 .佛 .法有一分的深入,那么字也会有一分的进步,能十分的去学.佛.法,写字也可以十分的进步。

此训诫与石涛上人如出一辙,他说:“呕血十斗,不如啮雪一团。”此精诚从.佛 .法中来,大师借此回向法 .界众生。

1905年,母亲去世后,李叔同曾绘有设色勾勒的《山茶花》,题记曰:“记得儿家,记得山茶一树花。”他终于还是把佛. 门当做永恒的家门了,“皈. 依 .佛、皈 .依 .法、皈 .依 .僧”,把一滴水融入大海,水溶于水,水归于水。“问余何适,廓尔忘言”,那“儿家”“山茶一树花”,业已“花枝春满,天心月圆”。

佛 .陀为一大事因缘来到人间,此一大事因缘即是生死。弘一大师用一生修行开.佛.知见,也以自己之生命示.佛.知见,直至形寿最后一刻。“悲欣交集”正是弘一大师圆.寂之前最后一件墨宝,且是与此大事直接相关的墨宝,犹可参究。大师告诫“要离开思量分别,才可以鉴赏艺术”。“悲欣交集”四字,临终所书,气贯神满,相理不二,诚然不可思议。今为能言说其一二,以思量分别来解读,于没有实证之佛 教 义理勉强分说,实在是笨拙之举,诚然不无惶恐。(只录他人讲解,从各个角度求“悲欣交集”的意思,力求客观中立无立场)

悲欣交集,出自《宋书·萧思话传》:“凭威策懦,势同振巧,开泰有期,悲欣交集。”

这里说及悲欣交集的各种意思,主要是用来谈中国古典诗歌的,因为无论什么人,都是有好恶的,须用悲欣交集来平息各色人等的欲念,如此才能做到心平气和,方能更好地学习古典诗歌。

探讨我国古典诗歌艺术,是为了理解我国古代诗歌的美学特质及其创作经验与批评理论,从而有助于鉴赏、研究和写作。

现在,各种西方各类新的文.艺浪潮正一浪接着一浪猛烈地冲击着当今社会。人们来探讨自己的古典诗艺,似有抱残守缺之嫌。但文化的发展,固然需要大量外来信息,也应批.判地继承民.族遗产。祖.宗的遗产中自然有朽败的垃圾,也确有外国所绝无的珍宝。正确的态度,应如鲁迅所提倡的,不问祖宗或外国,有用的全部“拿来”。

对于该怎么批.判地继承民.族遗产,今天的人们该怎么看?这不是本文能探讨的问题,只是因为它一直影响到我国古代诗歌,不去面对它,诗歌就没法细说,所以除了引入前面的悲欣交集之外,还要说一说晴雯撕扇:

《红楼梦》第三十一回 撕扇子作千金一笑 因麒麟伏白首双星

话说袭人见了自己吐的鲜血在地,也就冷了半截。想着往日常听人说:“少年吐血,年月不保,纵然命长终是废人了。”想起此言,不觉将素日想着后来争荣夸耀之心尽皆灰了,眼中不觉的滴下泪来。宝玉见他哭了,也不觉心酸起来,因问道:

“你心里觉着怎么样?”袭人勉强笑道:“好好儿的,觉怎么样呢!”宝玉的意思即刻便要叫人烫黄酒,要山羊血丸来。袭人拉着他的手,笑道:“你这一闹不大紧,闹起多少人来,倒抱怨我轻狂。分明人不知道,倒闹的人知道了,你也不好,我也不好。正经明儿你打发小子问问王大夫去,弄点子药吃吃就好了。人不知鬼不觉的,不好吗?”宝玉听了有理,也只得罢了,向案上斟了茶来给袭人漱口。袭人知宝玉心内也不安,待要不叫他伏侍,他又必不依,况且定要惊动别人,不如且由他去罢。因此倚在榻上,由宝玉去伏侍。

那天刚亮,宝玉也顾不得梳洗,忙穿衣出来,将王济仁叫来亲自确问。王济仁问其原故,不过是伤损,便说了个丸药的名字,怎么吃,怎么敷。宝玉记了,回园来依方调治,不在话下。

这日正是端阳佳节,蒲艾簪门,虎符系臂。午间王夫人治了酒席,请薛家母女等过节。宝玉见宝钗淡淡的,也不和他说话,自知是昨日的原故。王夫人见宝玉没精打彩,也只当是昨日金钏儿之事,他没好意思的,越发不理他。黛玉见宝玉懒懒的,只当是他因为得罪了宝钗的原故,心中不受用,形容也就懒懒的。凤姐昨日晚上王夫人就告诉了他宝玉金钏儿的事,知道王夫人不喜欢,自己如何敢说笑,也就随着王夫人的气色行事,更觉淡淡的。迎春姐妹见众人没意思,也都没意思了。因此,大家坐了一坐,就散了。

那黛玉天性喜散不喜聚,他想的也有个道理。他说:“人有聚就有散,聚时喜欢,到散时岂不清冷?既清冷则生感伤,所以不如倒是不聚的好。比如那花儿开的时候儿叫人爱,到谢的时候儿便增了许多惆怅,所以倒是不开的好。”故此人以为欢喜时,他反以为悲恸。那宝玉的性情只愿人常聚不散,花常开不谢;及到筵散花谢,虽有万种悲伤,也就没奈何了。因此今日之筵大家无兴散了,黛玉还不觉怎么着,倒是宝玉心中闷闷不乐,回至房中,长吁短叹。

偏偏晴雯上来换衣裳,不防又把扇子失了手掉在地下,将骨子跌折。宝玉因叹道:“蠢才,蠢才!将来怎么样!明日你自己当家立业,难道也是这么顾前不顾后的?”晴雯冷笑道:“二爷近来气大的很,行动就给脸子瞧。前儿连袭人都打了,今儿又来寻我的不是。要踢要打凭爷去。就是跌了扇子,也算不的什么大事。先时候儿什么玻璃缸,玛瑙碗,不知弄坏了多少,也没见个大气儿,这会子一把扇子就这么着。何苦来呢!嫌我们就打发了我们,再挑好的使。好离好散的倒不好?”

宝玉听了这些话,气的浑身乱战。因说道:“你不用忙,将来横竖有散的日子!”袭人在那边早已听见,忙赶过来,向宝玉道:“好好儿的,又怎么了?可是我说的,一时我不到就有事故儿。”晴雯听了冷笑道:“姐姐既会说,就该早来呀,省了我们惹的生气。自古以来,就只是你一个人会伏侍,我们原不会伏侍。因为你伏侍的好,为什么昨儿才挨窝心脚啊!我们不会伏侍的,明日还不知犯什么罪呢?”袭人听了这话,又是恼,又是愧;待要说几句,又见宝玉已经气的黄了脸,少不得自己忍了性子道:“好妹妹,你出去逛逛儿,原是我们的不是。”晴雯听他说“我们”两字,自然是他和宝玉了,不觉又添了醋意,冷笑几声道:“我倒不知道,你们是谁?别叫我替你们害臊了!你们鬼鬼祟祟干的那些事,也瞒不过我去。不是我说,正经明公正道的,连个姑娘还没挣上去呢,也不过和我似的,那里就称起‘我们’来了!”

袭人羞得脸紫涨起来,想想原是自己把话说错了。宝玉一面说道:“你们气不忿,我明日偏抬举他。”袭人忙拉了宝玉的手道:“他一个糊涂人,你和他分证什么?况且你素日又是有担待的,比这大的过去了多少,今日是怎么了?”晴雯冷笑道:“我原是糊涂人,那里配和我说话!我不过奴才罢咧!”袭人听说,道:“姑娘到底是和我拌嘴,是和二爷拌嘴呢?要是心里恼我,你只和我说,不犯着当着二爷吵;要是恼二爷,不该这么吵的万人知道。我才也不过为了事,进来劝开了,大家保重,姑娘倒寻上我的晦气。又不像是恼我,又不像是恼二爷,夹枪带棒,终久是个什么主意?我就不说,让你说去。”说着便往外走。宝玉向晴雯道:“你也不用生气,我也猜着你的心事了。我回太太去,你也大了,打发你出去,可好不好?”

晴雯听了这话,不觉越伤起心来,含泪说道:“我为什么出去?要嫌我,变着法儿打发我去,也不能够的。”宝玉道:“我何曾经过这样吵闹?一定是你要出来了。不如回太太打发你去罢。”说着,站起来就要走。袭人忙回身拦住,笑道:“往那里去?”宝玉道:“回太太去!”袭人笑道:“好没意思!认真的去回,你也不怕臊了他!就是他认真要去,也等把这气下去了,等无事中说话儿回了太太也不迟。这会子急急的当一件正经事去回,岂不叫太太犯疑?”宝玉道:“太太必不犯疑,我只明说是他闹着要去的。”晴雯哭道:“我多早晚闹着要去了?饶生了气,还拿话压派我。只管去回!我一头碰死了,也不出这门儿。”宝玉道:“这又奇了。你又不去,你又只管闹。我经不起这么吵,不如去了倒干净。”说着一定要去回。袭人见拦不住,只得跪下了。碧痕、秋纹、麝月等众丫鬟见吵闹的利害,都鸦雀无闻的在外头听消息,这会子听见袭人跪下央求,便一齐进来,都跪下了。宝玉忙把袭人拉起来,叹了一声,在床上坐下,叫众人起去。向袭人道:“叫我怎么样才好!这个心使碎了,也没人知道。”说着,不觉滴下泪来。袭人见宝玉流下泪来,自己也就哭了。

晴雯在旁哭着,方欲说话,只见黛玉进来,晴雯便出去了。黛玉笑道:“大节下,怎么好好儿的哭起来了?难道是为争粽子吃,争恼了不成?”宝玉和袭人都“扑嗤”的一笑。黛玉道:“二哥哥,你不告诉我,我不问就知道了。”一面说,一面拍着袭人的肩膀,笑道:“好嫂子,你告诉我。必定是你们两口儿拌了嘴了。告诉妹妹,替你们和息和息。”袭人推他道:“姑娘,你闹什么!我们一个丫头,姑娘只是混说。”黛玉笑道:“你说你是丫头,我只拿你当嫂子待。”宝玉道:“你何苦来替他招骂呢?饶这么着,还有人说闲话,还搁得住你来说这些个!”袭人笑道:“姑娘,你不知道我的心,除非一口气不来,死了,倒也罢了。”黛玉笑道:“你死了,别人不知怎么样,我先就哭死了。”宝玉笑道:“你死了,我做和尚去。”袭人道:“你老实些儿罢!何苦还混说。”黛玉将两个指头一伸,抿着嘴儿笑道:“做了两个和尚了!我从今以后,都记着你做和尚的遭数儿。”宝玉听了,知道是点他前日的话,自己一笑,也就罢了。

一时黛玉去了,就有人来说:“薛大爷请。”宝玉只得去了,原来是吃酒,不能推辞,只得尽席而散。晚间回来,已带了几分酒,踉跄来至自己院内,只见院中早把乘凉的枕榻设下,榻上有个人睡着。宝玉只当是袭人,一面在榻沿上坐下,一面推他,问道:“疼的好些了?”只见那人翻身起来,说:“何苦来?又招我!”宝玉一看,原来不是袭人,却是晴雯。宝玉将他一拉,拉在身旁坐下,笑道:“你的性子越发惯娇了。早起就是跌了扇子,我不过说了那么两句,你就说上那些话。你说我也罢了,袭人好意劝你,又刮拉上他。你自己想想该不该?”晴雯道:“怪热的,拉拉扯扯的做什么!叫人看见什么样儿呢!我这个身子本不配坐在这里。”宝玉笑道:“你既知道不配,为什么躺着呢?”

晴雯没的说,“嗤”的又笑了,说道:“你不来使得,你来了就不配了。起来,让我洗澡去。袭人麝月都洗了,我叫他们来。”宝玉笑道:“我才喝了好些酒,还得洗洗。你既没洗,拿水来,咱们两个洗。”晴雯摇手笑道:“罢,罢!我不敢惹爷。还记得碧痕打发你洗澡啊,足有两三个时辰,也不知道做什么呢,我们也不好进去。后来洗完了,进去瞧瞧,地下的水,淹着床腿子,连席子上都汪着水。也不知是怎么洗的。笑了几天!我也没工夫收拾水,你也不用和我一块儿洗。今儿也凉快,我也不洗了,我倒是舀一盆水来你洗洗脸,篦篦头。才鸳鸯送了好些果子来,都湃在那水晶缸里呢。叫他们打发你吃不好吗?”宝玉笑道:“既这么着,你不洗,就洗洗手给我拿果子来吃罢。”晴雯笑道:“可是说的,我一个蠢才,连扇子还跌折了,那里还配打发吃果子呢!倘或再砸了盘子,更了不得了。”宝玉笑道:“你爱砸就砸。这些东西,原不过是借人所用,你爱这样,我爱那样,各有性情。比如那扇子,原是,你要撕着玩儿也可以使得,只是别生气时拿他出气;就如杯盘,原是盛东西的,你喜欢听那一声响,就故意砸了也是使得的,只别在气头儿上拿他出气。这就是爱物了。”晴雯听了,笑道:“既这么说,你就拿了扇子来我撕。我最喜欢听撕的声儿。”宝玉听了,便笑着递给他。晴雯果然接过来,“嗤”的一声,撕了两半。接着又听“嗤”“嗤”几声。宝玉在旁笑着说:“撕的好!再撕响些!”

正说着,只见麝月走过来,瞪了一眼,啐道:“少作点孽儿罢!”宝玉赶上来,一把将他手里的扇子也夺了,递给晴雯,晴雯接了,也撕作几半子,二人都大笑起来。麝月道:“这是怎么说?拿我的东西开心儿!”宝玉笑道:“你打开扇子匣子拣去,什么好东西!”麝月道:“既这么说,就把扇子搬出来,让他尽力撕不好吗?”宝玉笑道:“你就搬去。”麝月道:“我可不造这样孽。他没折了手,叫他自己搬去。”晴雯笑着,便倚在床上,说道:“我也乏了!明儿再撕罢。”宝玉笑道:“古人云:‘千金难买一笑。’几把扇子,能值几何?”一面说,一面叫袭人。袭人才换了衣服走出来,小丫头佳蕙过来拾去破扇,大家乘凉,不消细说。

对于晴雯撕扇别人怎么看不知道,之前自己是五味杂陈的,过去的事不提也罢,这里只是借用《红楼梦》里的事来看前人批判地继承这个问题。

“在中国古代,近体诗曾经是科举考试的项目,为人际交往所必须,所以天下没有不作诗词的文人。在唐宋时代,诗词曾是最富于群众性的文艺样式,曾一统天下。到元明时代,诗词便让位于戏曲小说。到现当代,连戏曲小说都让位于影视艺术,于是文学消费分众化,诗词边缘化。从这个意义上讲,诗词要恢复昔日的荣光,是不能了吧。”

欬,诗词都已经边缘化了,能不能恢复还难下定论,不知道这种继续批.判地继承能不能能跟上时代的变化。哪怕给个名分也好。

20世纪30年代,英国学者H.哈特翻译出版了一本中国古典诗集,取名《牡丹园》(A Garden of Peonies,1938年)。她在导言末尾写道:

他们的诗是用最柔软的笔写在最薄的纸上的,但是作为汉.民.族的生活和文化的记录,这些诗篇却比雕刻在石头或者铜的碑上更要永垂不朽。

H.哈特作为一位外国的古典汉诗爱好者和研究、翻译的学者,能够如此中肯地道出中.国古典诗歌艺术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历史地位,的确颇有见地。20世纪初,也有一位美.国女诗人艾米·洛威尔(Amy Lowell),她与人合作翻译过许多中国诗,出版了古典汉诗集《松花笺》(Fir-Flower Tablets,1921年)。她在序文里说:

也许至今没有一个民.族,在她的生活中诗起那么重要的作用,像中国人在过去和现在那样。中国的历史绵延不断,在整个历史的过程中,中国人仔细保留、记录,结果保存了大量的材料。这些材料,文学的和历史的,今天要研究的人还可以看到。这种文学最忠实地标明了那个“黑发.民.族”的思想和感情,是世界上所有的民.族所创造的最优秀的文学之一。

她对中国古典诗歌在世界文学之林中的崇高地位作了恰当的肯定。

还有一个有趣的事实。20世纪初,由于许多英美诗人把中国的古典抒情诗译成英文出版,博得英.美读者的赞赏,中国古典抒情诗充满了英.美诗坛,英美诗人们竞向中国传统诗学习。意象派代表人物、美.国诗人埃兹拉·庞德(Ezra Pound,1885—1972年)说:

我们要译中国诗,正因为某些中国诗人们把诗质呈现出来便很满足,他们不说教,不加陈述。

他把中国古典诗歌作为意象派诗歌最早最好的楷模加以推崇,因此大大推进了意象派运动,大开了英.美诗人创作简短、精练、含蓄、形象的抒情小诗的风气,此后再也没有多少人去制作长篇叙事诗和大部头的史诗了。只是由于他们从反对浪漫派的无病呻吟、强调意象的创造走向了极端,而导致自己的衰落。这一现象岂不耐人寻味?

图片来源网络,侵权必删!

相关文章

  • 悲欣交集

    梦想是多么的重要。有时候总觉得承诺,许愿是画大饼,但是在脆弱的时候,在无望的时候,如果身边有一个充满力量,同时...

  • 悲欣交集

    脆弱的美好 被诅咒的梦想 注定分离的爱情 和—— 被利用的希望

  • 悲欣交集

    李叔同(1880年10月23日-1942年10月13日),谱名文涛,幼名成蹊,学名广侯,字息霜,别号漱筒;出家后法...

  • 悲欣交集

    风刚起 云未成浪 金缕破晨寂 郁郁乔木,淙淙水流 花开半夏叶色浓绿 漫步临泉息 绽放阿娜聘婷终有时 彩蝶为聚 一犀...

  • 悲欣交集

    周国平先生说:“就算人生是出悲剧,我们也要有声有色地演这出悲剧,不要失掉了悲剧的壮丽和快慰。” 是的,人生终究逃脱...

  • 悲欣交集

    你说,近来好似不太开心。 我说,还好。 我知道,你定是从我惯常的文字里一些感愦,一些悲喜...

  • 悲欣交集

    这一俩月内,我常常问妈妈的问题: 一个是“如果您当初知道我要这么受苦,还要把我养大成人吗?” 另一个:“您说,我如...

  • 悲欣交集

    对于先生余秋雨曾用他那散文的笔法这样的描写过他人生中最为重要的人生转折,因为太认同的缘故,这段我背的是甚为熟悉,在...

  • 悲欣交集

    悲欣交集 文/南倚闲坐 两岁了 这两日 孩子饭前总是高喊 要吃肉! 要吃肉! 三个字 喊得我悲欣交集 三个字 离我...

  • 悲欣交集

    弘一大师的题字,还留在手机相册里,不舍得删去。有着怎样的人生,才有如此刻骨引人深思的感叹!传奇人物的一生,大都依...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回窑诗话》|悲欣交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sawl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