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一篇关于风陵渡的文章,查文章的作者"苏炜",串出了这本《天涯晚笛》。
书读得新奇又劲道,对我这个民国粉丝来说,真是误打误撞的收获。
那时的民国人,也许并未觉得多么"非常",若干年后却成就了头顶有光环的一个个。可读性随着时光的流失在不断增加,人类忆旧和望远的兴趣,前生和来世的探寻,是可怜,也是生命意义的扩展。
即使以罗列的手法,也不会厌烦那些背影:沈尹默、胡适、张大千、梁实秋、朱自清……这些史书册页里半生不熟的名字。
他们竟都与书里的主人公一一张充和,有过交集的片断。重庆作陪都时,张充和上演昆曲《游园惊梦》,据说演出很轰动,那时的章士钊和沈尹默皆为之"和了诗",且抄录在纸上,托人送去。张小姐居然还敢回敬章士钊:"拟于不伦"。因为她不想被比作蔡文姬,不认同嫁于塞外的命运。却后来的发生,居然真的她嫁到了域外。一语成谶,得,章士钊当了一回预言家。
其时,张充和女士的真正身份是"教育部"一干事,昆曲只属"业余"。却"混"的这么好,掩卷寻思,该是祖上荫庇,社会角色,西南联大的经历,和她对传统文化的修为,关键是还成为寿星。于是,古色"今"香了。
那么,民国"张家四姐妹"的出处呢。祖籍安徽合肥,得祖上之荫福(曾祖父张树声为清末淮军将军,两广总督),到了民国她们这一代也名门闺秀,上流社会了。所以,她们受到很好的教育,又个个"争气":长女张元和嫁给顾传玠,二女张允和嫁给周有光,三女张兆和嫁给沈从文,四女张充和嫁给老外傅汉思,个有个的精彩故事。张充和奇特在书法、昆曲、诗词等方面秀逸超凡,与民国许多名家师友相从,掌故不断,再活成"世纪老人",便有了相当的可读性。
此书大多为老人90多岁时的口述记忆,所以显得立体、生动、有趣,且多有实证,多亏老人博闻强记。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这卞之琳的名句,当时所指者谁?不是林徽因,不是陆小曼,不是谢婉莹,半个世纪的"公案"之底,却是张充和。
"这枚章子,还是闻一多给我刻的。"
以及,一幅她早年的《仕女图》先后多次被多位名家题注。张大千为之画画,胡适为之题诗,至今有案可鉴。她有她的运气,但绝非一般意义上的"花瓶"。
"哎哟,有鬼哟!"
每当回忆里遇到无巧不成书的情节,老人就随口甩出一句感叹来。活脱脱,一中式老人。
那时,子女多了,名字续起来就可能是一份排比句:"元、允、兆、充"四姐妹,"宗、寅、定、宁、寰、宇"六兄弟,皆以"和"组名。也是人丁兴旺,"和"为贵了。仿佛男儿皆"正冠",女子雅"坐姿":一律的"弯弯腿",也一律的锦绣日子。这一切,归根于不寻常的"作者"张武龄。照片里,瘦瘦的一学者老头子形象。
如今,时过境迁,张家也珠散于台、海之内外。
一本书都有"读后感"了,却仍不能知道文章《金庸笔下的风陵渡及其他》的作者苏炜,与这《天涯晚笛》的作者苏炜,是否同属一个人。期间,还无辜"牵连"了运城晚报的编辑张女士,歉意至今瘀滞于胸口。
可见,人生识字糊涂始。这公案,恐怕还要继续地糊涂一阵子。
我的"非逻辑"写作之尝试,到此该是画上句号了。但还要说一句,本书主人公张小姐的"童子功"书法,至暮年,更是炉火纯青。况且,以她荣耀的身世,很便利的成为"古墨"收藏家,明、清的老墨,一生都被她受用着。
"艾青送给我一幅字,我总是不敢打开,打开来味道不好,墨很臭,呵呵……"嘚瑟的像个老玩童。
如果,还要再续一个"尾"。该是早年胡适之写给张充和的一纸抄录:
若还与他相见时,
道个真传示:
不是不修书,
不是无才思,
绕清江,
买不得,
天样纸!
元代贯云石的"曲",那时,被当红的文化名人胡适抄袭,送给了张充和。
俏皮吧,有趣吧,人和人类的历史现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