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法源寺,半部中国史

作者: 幽州拾趣 | 来源:发表于2018-05-25 23:33 被阅读467次

          北京法源寺位于广安门牛街附近的教子胡同南端东侧,是北京城里最早的千年古寺,距今已经1300多年。

            唐朝称“悯忠寺”、“顺天寺”,辽称“大悯忠寺”、明称“崇福禅寺”,清称“法源寺”至今。

            7世纪的645年4月至10月,唐朝第二个皇帝唐太宗亲自带领20万大军东征高丽,想速战速决。但仗打得很不顺利,双方展开了恶斗,高丽人打不过,就坚壁清野,将几百里内断绝人烟,唐军远征又无法就地找到补给,于是战争被迫延长,撤退时缺吃少穿,天气又冷,最后他们回到幽州(北京)时,战马只剩下了五分之一。

            为了追念为国而死的先烈与国殇,唐太宗诏令在出发前集结粮草召开誓师大会的地方(如今的法源寺)建立一座寺庙。唐太宗还将俘获的高丽人安置在幽州郊外居住,即如今的北京顺义区高丽营,相传即由此而来。

            4年后,唐太宗驾崩,夙愿没有完成。唐高宗在位时再次下诏建寺,武则天登基后第三次下诏建寺,至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年),完整的寺院格局才算完成,武则天赐名:“悯忠寺”。建寺共历时51年,半个世纪之久。现在寺内还有一块无字碑,据说也是武则天留下的。

            唐末,安史之乱(公元755年12月16日至公元763年2月17日,历时七年零二个月,由三代皇帝平定),安禄山、史思明先后称帝,将“悯忠寺’改称“顺天寺”,并在寺中立了两座佛塔以示纪念,祸乱被平定后,两座佛塔也毁于一次火灾,尔后恢复“悯忠寺”称号。

            唐末景福元年(892年)幽州节度使李匡威修复寺院,并建起供奉观音的三层高阁,因此民间有了“悯忠高阁,去天一握”的谚语一直流传至今。 

            辽1057年,幽州大地震,悯忠寺被毁,1070年修复后又改称“大悯忠寺”。

            明朝1437年,寺僧相熔法师募资进行修葺,易名为“崇福禅寺”。

            清朝崇尚戒律,在重修悯忠寺时,在此设戒坛,该寺被定为律宗寺庙,传戒法事,雍正皇帝遂将“悯忠寺‘’改名为“法源寺”。其建筑格局基本保持至今。

    法源寺正大门

            清代的另三位皇帝顺治、康熙、乾隆也都来过法源寺,留下故事或为法源寺题写过匾额、对联、碑文多幅。

            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顺治,因他最喜爱的皇贵妃董鄂氏病死,极度悲痛,想剃发为僧,被人劝阻,遂派心腹太监吴良辅作为替身,到悯忠寺代为出家为僧,并在悯忠寺设立了戒坛。次年正月初二日,顺治皇帝亲临悯忠寺,出席了吴良辅的剃度典礼。

            清康熙皇帝为当时法源寺住持授玺和尚御书“存诚”匾额,悬挂在观音殿内。

     

    观音殿内的存诚匾额

            乾隆皇帝亲临法源寺,御题“法海真源”匾额,高悬大雄宝殿,成为镇寺之宝 。还亲笔题写了“心经”碑碑文。并题诗一首:“最古燕京寺,由来称悯忠。沧桑已阅久,因草率难穷。名见‘法源称’,实看像教崇。甲寅并雍正,戊戌葺乾隆。是日落成庆,初春瞻礼躬。所期资福力,寰宇屡绥丰。”    可见乾隆帝非常重视法源寺。

     

    网上转发图片

            乾隆皇帝书写的对联“华雨静飘空色外,心珠常印摩尼中”悬挂在观音殿。

    乾隆帝御赐对联

      还有一位皇帝与法源寺结缘。靖康之难,北宋亡国之君徽、钦二宗被金兵自汴京(开封)掠至燕京(北京),徽宗被关在大延寿寺(今北京琉璃厂延寿寺街),钦宗就被关在悯忠寺。后二位皇帝又被徙往更遥远的黑龙江、吉林等地区,最后客死异乡。

            与法源寺有关的历史名人更是不胜枚举,说几个主要的人物。

            谢枋得,南宋文学家,与文天祥同年进士,都是民族英雄。谢枋得的著作有《叠山集》,据说有个《千家诗》版本是他编纂的。后人为纪念谢坊得,在江西弋阳建“叠山书院‘’,礼堂大门上金匾“叠山书院”四字,为民族英雄林则徐手笔。这里也是方志敏、邵式平等革命先辈的母校,现为弋阳三中校址,其校名为原江西省省长邵式平所题。           

            谢枋得抗元失败被俘,后被囚禁在悯忠寺,誓死不降,最后绝食而死。明朝景泰年间,在法源寺后街建了谢枋得祠,供奉谢祊得和文天祥塑像,由江西会馆管理。我特意去法源寺后街看了看,没有找到,不过有围起来的围挡,据说正在维修该祠,不知何时能对外开放。

            明末,抗清名将袁崇焕袁督师被崇祯下令凌迟三天,他死后,尸骨又被剁碎,据说被当时不明真相的百姓分而食之,只有袁崇焕一位佘氏义仆趁夜深人静冒险为其收敛骸骨,送法源寺超度,后秘密葬于广渠门内广东义园,并世代为袁守墓。(现为袁崇焕祠墓,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北京市东城区东花市斜街52号,广渠门中学对面)。

            清末民初的林则徐、龚自珍、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徐志摩、林徽因、印度诗人泰戈尔等国内外各界名人雅士曾来过法源寺参观,赏丁香花海。

            1816年四月初七,林则徐有日记云:“出城后顺途拜客,并到法源寺看海棠丁香即回。”

            1898年前后,这里是‘’公车上书‘和‘’’戊戌变法‘’的发源地。康有为、谭嗣同、梁启超都住在法源寺附近,相传梁启超与谭嗣同的第一次会面,是在法源寺乾隆御笔“心经”石碑下 。 戊戌变法失败,“戊戌六君子”被杀,谭嗣同等人的尸身也曾停放于法源寺。

            1920年1月,杨开慧的父亲毛主席的恩师北大教授杨昌济阖然长逝后,曾停灵于此,毛主席来此陪同杨开智、杨开慧兄妹守灵,料理后事。据说,毛主席在北大图书馆工作时曾精心制作过一本北京花木名胜的小册子,送给杨开慧,里面就记录这样一条,看丁香,去法源寺。可见,法源寺里的丁香真真地闻名遐迩了。

            1924年春天,诗人徐志摩、林徽因陪同印度诗人泰戈尔到法源寺参观,当天几百株丁香怒放,三人十分高兴,曾留影一张,称为“岁寒三友”。林徽因清馨淡雅若“梅”,泰戈尔沧桑坚韧似“松”,徐志摩清癯飘逸如“竹”。

    网上资料

            据介绍,泰戈尔心情大好,夜幕时分,大家请泰戈尔回城。老诗人执拗地说:“不,不,我不走。我很少有这么高的兴致,我要在这儿坐到深夜,好好领略丁香花香和夜色,求求你们,别夺走我这次千载难逢的机会!”于是,徐志摩陪泰戈尔留下。夜深时,泰戈尔放下手中的瓷杯,低低吟道:你把我的心纠缠在一百条爱的绞索里,你这是玩的什么把戏?我的心不过是个微弱的生息,为什么用这么多的绳索来把它捆起?每时每刻和每个回合,你都用你的诡计把我的心窃去,而你却什么也不前给予,窃心者呵,你!呵,残酷的造化天地!我到处流浪把你的心儿寻觅;那么多的花朵,那样的光芒、芳香和歌曲,可是爱又在哪里?你躲在你那美的富裕里纵声大笑,而我则独自哀哀哭泣。‘’

            自唐天宝元年742年起,鉴真大师6次东渡日本,前5次均失败而返,第6次即753年历尽艰辛才到达日本,但大师已经双目失明。1980年4月13日至5月28日,鉴真大师像自日本回国巡展,先后在其家乡江苏扬州和北京展出,举国欢迎大师1200多年后回国,各界人士纷纷前去朝拜,盛况空前。   

            5月14日,鉴真大师像移供到北京法源寺藏经阁前。5月24日,在法源寺举行了隆重的巡展闭幕仪式。

    网上资料6

            台湾作家李敖,他写的小说《北京法源寺》以法源寺为背景,描述了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前后,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大刀王五等一批志士仁人为中国振兴而变法图新的历史故事,获得了2000年诺贝尔文学奖提名。自此,法源寺和李敖均声名远扬,无数国内外游客慕名前来寺院参观和赏花。

            直到2005年 9月21日下午,李敖才第一次来到法源寺,其小说中的法源寺资料都是友人提供的。当时李敖的众多粉丝云集,热闹非凡。

    李敖小说《北京法源寺》

            新中国成立后的 1956年9月,中国佛学院成立,院址就设在法源寺的西套院。1965年停办。1980年复办,1998年,新的教学楼竣工,为仿清古建,有可藏几十万册图书的佛学图书馆。

       

    5月拍摄

     

            法源寺为标准的中式寺院建筑,坐北朝南,寺内平面为不规则的长方形,南北长约240米,东西平均宽75米,占地面积约1.8万平方米,地势人为由南向北逐渐抬高,分为七进六院。主殿都在南北中轴线上,依次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悯忠台→毗卢殿→观音殿→藏经阁。

            山门由正门和两座侧门组成。

    寺内拍摄的山门

            第一进院落的主店是天王殿,供奉弥勒佛像和四大天王像。弥勒佛背后是威武勇猛的护法神韦驮坐像,也叫韦陀殿。天王殿前有数块铭碑,东西两侧建有钟楼和鼓楼。东西两侧有廊庑与后面各院相连。

    第一进院落天王殿 弥勒佛背面的韦陀殿 天王殿前东侧的钟楼和铭牌 天王殿前西侧的鼓楼 天王殿前的焚香炉

            第二进院落的主殿是大雄宝殿,它是寺内最主要的建筑。大型法事或仪式都在该殿和殿前院落举行。殿内供奉毗卢舍那佛、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像,合称“华严三圣”像。左侧供药上菩萨、无尽意菩萨、药王菩萨像,右侧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弥勒菩萨像。它们与文殊、普贤一起,又合称为“八大菩萨” ,都端坐在麒麟或大象驮着的莲花宝座之上。在大殿的两厢还分列着清代木雕贴金的十八罗汉像。

    四月初八欢庆佛诞的大雄宝殿及石碑

            第三进院落的主殿为悯忠阁

            悯忠阁是在悯忠台上建的,外墙以12柱为架,以示一年12个月;内室以12柱支撑,以示一日夜的12个时辰。寓意时光流转,佛法永存。

            悯忠阁楹联:悯公难忆神州昔日总尘劫,忠臣常颂华夏今朝尽和谐。应该是当代人写的对联。

            悯忠阁内供观音像,还陈列着法源寺历代相传原藏的一些文物。如《天垢净光宝塔颂》(757)、《悯忠寺藏舍利记》(893)、《承进等为荐福禅师造陀罗尼经幢》(957)、《佛顶心观世音陀罗尼幢》(1043)、《李公女陀罗尼幢》、《燕京大悯忠寺观世音菩萨地宫舍利记》(1094)、《大辽燕京大悯忠寺紫褐师德大众等(不函题名)》(1099)、《礼部令使题名记》(1178)等石刻。特别是唐建寺时,曾有《毛藏妹等造像》(650)石刻,年久佚失,近年在修理殿堂时偶然发现。其全名是《比丘尼毛藏妹严行造像》。

            阁的里外山墙上都保存了唐、辽以来的历代碑刻。台前有一尊石香炉,是乾隆58年(1793)制造,炉身图案精美,雕工精细。

    满院尽是丁香树的悯忠阁

     

    悯忠阁前石香炉

           

            四进院落的主殿为毗卢殿,又称净业堂或大遍觉堂,抱柱楹联:常清常静性海无波帆正满,不去不来心头有愿月已圆。供奉着总高5.65米的五方佛像,上层为端坐的毗卢佛;中层为东西南北四方佛;下层为千瓣莲花宝座,每瓣上雕一小佛,形成“千佛绕毗卢”的景象。

    供奉五方佛像的毗卢殿

           

    毗卢殿前的大玉海

            这是个传奇的大玉海,又叫‘’酒瓮”。双层石座,内外惟妙惟肖地镌刻着海水、动物图案,用龙、螭象征蒙古汗,下面有羊、鲤鱼、犀、螺、蟾、蚌、鳌鱼、马、兔、豚等,寓意动物们争相向龙宫奔去献礼庆贺。

            元建朝初期缴获了一个特大玉石,元世祖忽必烈下令把这块大玉石雕刻成一个巨大的酒瓮,公元1265年,酒瓮制作完成,被放置在当时的琼华岛广寒殿里,也就是今天的北京北海公园琼华岛。据说这个玉石的产地是渎山,渎山是岷山的古称,在今四川省北部,故称‘’渎山大玉海‘’,可盛酒三十石,用它盛酒宴请有功之臣。 

            明朝末年,广寒殿大火,大玉海被烧得浑身焦黑,玉石爆裂,面目全非,自此,大玉海被遗弃在瓦砾和荒草之中。不知何年何月,大玉海流落到了真武庙,僧人把它当做大缸腌制咸菜。

            乾隆帝登基后,派人四处寻找大玉海的下落,最后在真武庙找到了,但底座却没有了,于是乾隆下令给大玉海配置了一个汉白玉雕花石座。又给大玉海赐名“玉瓮”。在承光殿前修建“玉瓮亭”,亲书“御制玉瓮歌”七言诗三首及注释刻在大玉海的膛内。又命令翰林院的40名学士各写一首颂玉瓮诗,分刻在石亭四角的石柱上。他写诗四首,刻在四面的门楣上,称为“诗额”。还先后四次下令对玉瓮进行修饰。

            乾隆帝念真武庙收存“大玉海”有功,又命人选料照原样精刻了一尊大玉钵,还给真武庙。不过墨玉难寻,只好用上等的白玉了,真武庙庙名也因此而称“玉钵庵”了。

            1979年,法源寺重修,就把真武庙的大玉海移至法源寺保存。1988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与元代渎山大玉海的玉质、玉色、雕刻风格等均浑然一体的原配底座,竟在北京法源寺内被发现。

            因此,我们现在在法源寺看到的这个“渎山大玉海”,是乾隆皇帝制作的赝品。而其底座,却是元代大玉海原配。而北海公园团城承光殿前玉瓮亭所藏的渎山大玉海,玉钵是原件,而底座却不是原配。张冠李戴!

         

    网上资料:承光殿玉瓮亭大玉海

          这尊元代的渎山大玉海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大型玉器,是一件里程碑式的作品,代表了元代玉作工艺的最高水平,现已是镇国玉器之首。

          第五进院落的主殿是观音殿。该殿供奉的都是观音像,形态各异。

    第五院落的观音殿

            第六进院主店是藏经阁,二层楼建筑。现维修中。据说里面保存了各种版本从古至今的佛经典籍,珍贵的不得了!特别是里面有一尊木雕卧佛长达7.4米,是目前北京城最大的明代木雕佛像。

    藏经阁一角

            寺内除中轴线上的主殿外,东西还各有廊庑和配房,东侧配房有衹园、五观堂和佛学院学生宿舍,西侧有禅堂、客堂和僧舍。

       

    大雄宝殿东侧的祈园

          祈园在大雄宝殿的东侧,匾额是赵朴初先生题写的。这是一个客厅,应该是用于接待重要来宾。其楹联也表达了其用途:“接十方法炬,选佛场中,每结莲台之座;迎三界菩根,散花室里,常流福慧之泉。”

    #

    五观堂

            五观堂在悯忠阁的东侧,是斋堂。楹联:‘’粥去饭来莫把光阴遮面目,钟鸣板响常将生死挂心头‘’。这里是僧众吃饭的地方。到了吃饭的点,有僧人负责敲击下面的木鱼或云牌。

    中午斋饭时间拍摄

            这是五观堂南侧檐下的木鱼,扁平而中空,又称作“梆”,是通知僧众进斋饭的信号。木鱼不让游客触碰,悬挂的那个木鱼看上去非常陈旧,似乎不堪一击了。

            据说僧人敲木鱼除了上述用途外,还有更深一层的含义,就是“自警”。因为“鱼昼夜未尝合目,亦欲修行者昼夜忘寐,以致于道”,“警众”与“自警”。

    五观堂北侧檐下的云牌

          五观堂北侧檐下挂着的这块大云牌,如今还在使用,诵经、开饭用木槌敲击云牌,作为号令。

             

    客堂

            客堂在大雄宝殿的西侧,是寺内工作人员日常办公的地方。

    禅堂

            禅堂在悯忠阁的西侧,是僧众坐禅的地方,禁止游客进人。

            可以说法源寺殿内殿外、一砖一瓦都是无价之宝。它收藏了众多名贵的佛教典籍及艺术品,有历代的佛像、石刻及艺术珍品如:东汉时代的陶佛坐像,东吴时代的陶魂瓶,北魏石造像、唐石佛像、五代铁铸像、宋木雕罗汉、元铜铸观音、明木雕伏虎罗汉等等,还有各国赠送的经像文物。

            除了宝物,寺内环境亦是清新典雅,花木飘香。有近千年的白皮松,有不知年代的老寿星古槐、古松、古银杏树、海棠树、紫丁香、白丁香等多种珍贵树木。

            每年4月中旬春末夏初之际,寺内300株紫丁香、白丁香盛放,“丁香诗会”,“笔会”,茶艺会也应季举办,届时,花香、茶香、墨香香飘满院,赏花赏茶赏画听诗香火缭绕,人间仙境。法源寺的丁香、崇效寺的牡丹,恭王府的海棠,并称为京畿三大花事,后又加上了天宁寺芍药,四场花事装点着京城的春天。

    悯忠阁满院丁香树 白皮松和丁香树交相辉映 走在丁香树遮蔽的通道 掩映在丁香树下的佛学院学生

            出了法源寺山门,对面就是一座砖雕影壁,上书“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大字。

     

    法源寺影壁

            影壁南是2004年9月新修建的公园叫“迎春园” ,临南横西街。南横西街是唐朝时期幽州的迎春门门内大道,为了保存古城地望,也喻绿色满园,故取名“迎春园”。 其实这块地是明清时期悯忠寺南部被废弃掉的部分,后来人们在上面建了学校和住宅,建公园时地上建筑全部被拆除。

            5月的迎春园绿色如茵,静谧安详,它将车水马龙的南横西街与法源寺完全隔成两个世界一般。园内有几位附近居民在打扑克牌消遣,有几位老人坐在椅子上纳凉,有年轻的爸爸妈妈推着、抱着婴儿散步,大些的儿童在园内玩耍。

    迎春园一角

            迎春园正南居中位置是一座仿唐古灯,灯座上刻着公园简介和悯忠寺史志,作为悯忠寺故址标志。在石灯两旁立有铜制的坐龙。坐龙就是古代所说的“伏龙”。唐宋时期,人们认为“伏龙”是一种很吉祥的镇宅神兽,保佑太平平安。

    仿唐古灯

           

            法源寺是说不尽的!法源寺是历史的法源寺,是文学的法源寺,是神学的法源寺,是李敖笔下哲学的法源寺,是一座宗教类的博物馆!

            一个法源寺,半部中国史。

    后记:

            逛完了法源寺,出山门后右转,街口有个“大顺堂”饭庄,老牌子,有故事,清真口味,味道不错,价格适中,食客多为附近居民。5月8号和10号逛完法源寺,我和93岁的老父亲2次在这里吃午饭,老人非常满足。

    在居民楼下,门脸儿不起眼 玉器梁的后代 老人喜欢吃砂锅丸子 鸡丝挺多哒 我老爸最喜欢吃这个芥末粉皮

            出路口再右转(教子胡同)有个小饭馆 ,没看名字,里面的门钉肉饼不错,饭点儿人很多,有时只能坐散座,上次坐我对面的大哥要了5个门钉肉饼就着一小扁瓶牛二,吃喝津津有味。经理是个瘦瘦的扎个马尾辫头发已经花白的男士,说话冲冲的,但透着的却是老北京的实在!因为他会告诉你大盆汤太多,你喝不了浪费;炖牛筋太硬,你吃不了。

    一个人的午餐

            还可以去牛街,买点年糕、驴打滚、艾窝窝、豆汁、炸松肉、牙签肉、酱牛肉、酱羊肉、酱羊腿、酱羊蹄等等,如果你没有买过,那就看哪儿排队人多就去哪儿买吧。

     

                                  幽州拾趣

                                2018.05.25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一个法源寺,半部中国史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msuj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