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年轻人跟家里人谈起工作的事情,总是避免不了争吵,而争吵的焦点在于,工作到底要找体制内还是找体制外。所有的父母在这个问题上观点出奇的一致,即一致认为体制内的工作更适合自己的儿女。
坊间传言:“体制内是深井,体制外是江湖”。是的,体制内,体制外游戏规则有其自身特点,所以大有不同,但也有相同点。
体制内安逸,有保障,是个铁饭碗,这种印象根深蒂固。体制外机会多,挣钱快,是个多劳多得的公平竞争的社会,这种想法司空见惯。
我本人并没有觉得体制内的工作多么的不可接受,也并没有觉得体制外的工作就多么充满希望。
无论是体制内还是体制外,那都是一份工作,如果你有一颗把这份工作当成自己毕生事业的心,那都是很好的一件事情。但是,再温和的观点也经不起家里人不断安利体制内工作的强制性洗脑。
在我们的父母眼里,体制内似乎就是铁饭碗。因此,经历过饥饿年代和国企下岗潮的他们十分看重稳定性。在他们眼里动荡和风险是幸福的反义词。同时,他们认为体制内工作轻松待遇高,不怕下岗不怕炒,不交社保退休金高,婚姻市场都爱要。子女考上公务员对父母来说也是件很有面子的事情。
在父母眼里似乎体制内就没有缺点,事实上相对体制外而言工作重复度高,形式化程序化多一点,工资薪酬福利变动小,大多数岗位学不到什么东西,论资排辈,年纪轻就得鞍前马后伺候甩手掌柜,小环境可能不具备进取的氛围,缺乏竞争力,就算你再努力也不一定过的很好。
《陕西日报》2015年1月刊发一篇题为《为何想“逃离”基层》的通讯,报道中据研究表明,从科员到县处级干部的升迁比例仅为4.4%,从县处级升迁为厅局级的比例更是低至1%。目前全国约有省部级现职官员3000人,估算公务员队伍中能晋升到省部级的比例仅为万分之四。现实中,大部分基层公务员是在办事员和科员两个级别上走完全部仕途的,约九成公务员是科级以下干部。
2014年10月27日《中国青年报》刊载《谁能给基层公务员一个“够得着的晋升通道”》一文,文中通过对国内多位基层公务员的描写,刻画了年轻的基层公务员晋升无望的绝望与躁动。文中出现了这样的语句:“逃离基层已成公开秘密”,“我们根本升不上去,除了出去,还有什么办法?”
但是离开体制,需不需要勇气?要,嘴上说不要,内心其实都忐忑不安。体制内可能给不了你最高的待遇,但它旱涝保收,奖金有别人一份就有你的一份,薪资透明。各种福利补贴少不了,每个月的通讯补贴、交通补贴、餐补,全年基本没有加班,工作时间早八点半到十一点半,下午两点半到五点半,美不美?
那么体制外的江湖难道只有自由、梦想、公平?办公室政治、灰色地带、金钱万能主义难道都跟体制外没关系?体制外的江湖也有林林总总的问题。
体制外是结果导向型社会。那里除了快速升职加薪外,还有残酷的办公室政治,刁难的上司和客户,金钱至上的恶行恶果。就像任何事都有双面性似的,体制外也有不堪目睹的现象。
体制外也不是你想怎样就怎样的,里面有太多隐形的规则让你不堪疲惫,最基本一点,家庭因素就已经把很多人深深的锁住,谁能说他可以做到对家庭不管不顾,谁能?应该是没有的,因为这样太自私了。
人的生命充满了太多的偶然,我们不知道我们会遇见什么人,什么事,我们给自己定的那些目标,规划蓝图,都会因时而变,就像上个世纪的人们憧憬我们这个时代,很多很多构想,有的实现了,有的没有实现,有的被低估,有的被高估。
我们唯一确定的,不过是即使生命里充满变数,我们依旧要继续向前——无论是主动拥抱,还是被迫接受。
所谓的人生选择也没有那么重要得可以决定你的一生——你只有相信当时当下的每个选择,都是最好的选择,才能够坚定不移的继续往前走,心无旁骛的追求自己的目标,不然你会总是活在一种幻想当中:要是当初我做出了另一种选择,我会不会过得更好?
这样的幻想,除了让你当下的处境越来越糟之外,也没有其他作用了。
我们想来想去的选择,只不过是自以为是的认为自己在打造自己人生的最优方案,到头来这个所谓的最优方案,还是扛不住命运的安排。
最后,不管体制内外,都不能放弃自我成长。利用现有资源和平台,增值自己,提升自己的能力,提高自己的身价。努力修炼,外表不要太木讷,内心不要太癫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