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校园里的“狂妄之徒”
上世纪80年代,东南大学建筑系有一位学生,被师生贴上一个标签——“狂”。
有多狂?
大一,作为建筑系学生代表,听校长训话,校长说“你们不要迷信老师,或许你们的三个问题就能让他下不来台。。”
许是受此点拨,大二的时候就公开向老师宣布“没人可以教我了”,然后进入自学状态。
大三,拒绝画商业效果图,带着四个同学去和愤怒的老师谈判,终于取得了笔下的自由。
毕业时,更是写了篇论文《死屋手记》,影射整个学校的建筑系和整个中国的建筑学状况,并在答辩时把论文贴满了答辩教室的墙壁,还声称,“中国只有一个半建筑师,杨廷宝是一个,齐老师算半个。”
多年后老师回忆说,每次看到他从走廊走过来,不像是一个人走来,而像是一把刀,带着寒光,令人不自觉的避让。
他是狂妄的建筑狂人,是老师口中带着寒光的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熏陶下的文人,一个极端又孤独的英雄主义者。
在改革开放的浪潮席卷而来的90年代,房地产全面开花,对于建筑师们来说,简直遍地都是钱。可是孤傲如他,因为“还没想清楚做什么”,也“不想做东西来祸害这个世界”,选择了隐退,这一退,便是六七年。
期间,他不看和建筑有关的书,和工匠一起干活上工,用最原始和朴素的途经,寻找他理想中的中国建筑艺术。
隐退,让他曾经的张狂变得遥远,但对于天才,离开,江湖有你的传说;回来,江湖依旧是你的江湖。
这位曾经张狂的不可一世的学生,叫王澍,2012年获得“建筑界的诺贝尔奖”——普利兹克建筑奖
,成为首次获得该奖的中国公民。
普利兹克奖评委会主席帕伦博勋爵曾经这样评价王澍:“他的作品能够超越争论,并演化成扎根于其历史背景永不过时甚至具世界性的建筑。”
“中国建筑的未来没有抛弃它的过去。”这是《时代》杂志最认可王澍的理由。
所以,王澍是建筑狂人,也带着中国传统文人的底色,让中国传统建筑向死而生。
2、一个理智的电影疯子
说到今年最值得讨论的电影,一定有人投给李安的《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
李安是谁?华人之光啊,连他自己都说,就算连拍十部烂片,还会有人找他拍电影。
这部电影,让电子白痴李安动用了世界最先进的电影技术——120帧的速率+4k的巨幕。清晰到你能感受演员脸上每一块肌肉的震动。
一个擅长讲故事的导演,却过于追求技术突破,剑走偏锋?
或许不是。
对于一个已经奥斯卡和全球奖加身的导演来说,不用跪舔粉丝和流量,向非电影因素的环境低头,实在不必冒这么大的险。
做电影,李安的野心一直在于如何将反叛顺理成章地装进人情味的皮囊里。
李安叛逆?
是的,哪怕他为人温和、谦逊又有教养。
但他的牛逼之处在于,不仅让全世界都认识他的才华和棱角,还认可他的叛逆。
他是一个宿命论者,认为自己除了电影一无是处,所以坚定的走向自己的命运。
从父亲不认同自己的事业,到移民身份的危机感,李安的内心并不“安”。
所以,他将危机感浇灌进电影里,不向任何人妥协,我们才看到了《断背山》里的同性,《色戒》的反爱国,《少年派》的隐晦吃人,乃至《比利·林恩》,那个厌恶战争的士兵最后还是回到战场。
李安,一个温和的偏执狂,一个理智的电影疯子。
而他的成就,也是这个宿命论者分享给这个世界的礼物。
3、谢谢你的魔法盛宴
她当年离异,独自抚养女儿,领着政府的低保金,缩在寒冷的小屋子里,做梦。
梦里,出现了一个额头有闪电疤痕的小男孩,挥舞着魔法棒;一个一头卷发的小女孩,聪明又有正义感;还有一个怪兽,恐怖又狰狞。
随着《神奇动物在哪里》的上映,JK罗琳这位魔法王国的缔造者又被高频提及,00后可能无法理解,对于8090后而言,她的存在意味着什么。
她参与了数亿人的童年和青春,让无数人第一次理解了热血、正义、成长和友情。
像一个网友所说:我想,罗琳想告诉我们的是,无论邪恶是多么强大,有一天,邪恶也许会拥有比爱更强大的力量,但爱永远都能温暖人心,与黑暗相比,人们更容易接受光明。而总
有一天,光明会照亮所有黑暗。
而这一切,都来自于JK罗琳近乎疯狂的想象力。
谢谢你的疯狂和坚持,谢谢你给予我们这代人的青春一场魔法盛宴。
乔布斯说,那些疯狂到以为自己可以改变世界的人,改变了这个世界。
或许,还有些人,在疯狂的自我蜕变时,无意间改变了世界。
王澍的狂傲,李安的偏执,JK罗琳的热血,马云的一意孤行,三毛的倔强,都曾经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传统价值观里,他们离经叛道。
奈何,这个世界的规矩总被牛逼的人重新定义,后人循着他们足迹膜拜、朝圣,让刻板的教条见鬼去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