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从哪儿美?中国乡村的终极目标是什么?
博观达智文旅 秦智勇
最近,我连续到了袁家村,不管是陕西的还是山西的,也在断断续续思考美丽乡村的“美、丽、乡、村”。看的多,也许能开眼界;想的深,也许能明事理;交流碰撞多,才会全面提升。
新时期,对于美丽乡村的第一层需求是“天蓝、水绿、地净”,第二层需求是“安居、乐业、增收”,第三层需求是“和谐、自信、笑脸”。 ——“大秦笔记”
周日与投资大咖吴总交流,他提出“中国乡村的终极目标”以及相关的解读,深深触动了我们。想要看清楚未来,得先读读以前,从过去看现在,从现在谋划未来。
中国乡村的终极目标是什么?一、村的演绎
“村”是农民的生活空间,也是以农民为主构成的自然聚落。进入隋唐时期后,“村”已经成为政府收编为正式的行政组织。
二、唐朝的乡村
唐朝时期,每个村庄都不大,但为了缴税的顺利,村庄的行政都很完善。
1,村与村之间,基本都在10里以上;
2,大部分村人口数在100—400间,就是20—80户。武德七年,唐朝律令规定:“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四家为邻,四邻为保。”
3,村里的有主要管理者和服务者:精神领袖—父老、官方遴选的代表—里正、辅助里正—村正。
中国乡村的终极目标是什么?三、宋朝时期的“美丽乡村”
(一)场景:
苏轼在《和子由蚕市》一诗中写道:“蜀人衣食常苦艰,蜀人游乐不知还。千人耕种万人食,一年辛苦一春闲。”农业生产的发展,农村生活条件的改善,使农民也具备了旅游的兴趣与渴望。
(二)人群:
(1)宋朝大批具备文人和官员双重身份的旅游者,走进乡村、体验乡村生活,成为一道新景观。这从他们创作的大量田园诗中就能看出来。据统计,有近500位宋朝诗人留下了田园诗,总数超过4000首。
(2)宋代乡村旅游者中还有一个特殊人群,就是应试的士人。在只能用脚一步一步完成长途旅行的情况下,有人索性把漫长枯燥的旅途变成了一路上的“乡村游”。
(三)主要业态形式:
观赏农事、赏花、“斗草”、放风筝。
(1)观赏并参与农事。在宋朝诗人的笔下,几乎所有农事活动都被写入诗中,有的还“去锄南山豆,归灌东园瓜”,亲自体验农业劳动。
(2)赏花。春天,乡村百花盛开,“往来车马游山客,贪看山花踏山石”,像苏轼那样的“花痴”,甚至“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种花、卖花甚至嫁接新品种成为一部分乡民吸引旅客并实现致富的手段。
(3)“斗草”。在各地乡村旅游中,还流行着许多人们喜闻乐见的游戏活动。
(4)娱乐活动。宋朝乡村旅游中还有荡秋千、放风筝、斗鸡等流行的娱乐活动。
(5)因地制宜。各地在发展乡村旅游中因地制宜,推出自己的特色,如洛阳主打牡丹,成都附近的乡村则开发出“游江”“蚕市”等活动。
(四)效果。
宋朝被称为“最富的王朝”,繁荣的乡村旅游业在其中也做出了不小的贡献。比如:
(1)苏轼知杭州期间曾上《杭州乞度牒开西湖状》奏折,讲到杭州地区的“酒税”每年就有20多万贯,这仅是杭州一地饮食行业为税收做的贡献。
(2)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全国各地“草市”为朝廷增加的商业税高达420多万贯,约占当时全国财政总收入的10%。
四、清朝时的农村
而清朝的“农村”,不凄凉也不繁华,尤其是后期处于战乱中,真实的写照更谈不上什么美丽,只能叫还存在着。
中国乡村的终极目标是什么?五、项目的探讨交流
吴总给出的几个关键词:文化自信、产业兴旺、美丽宜居、组织振兴。在这些关键词下我们也共同分析了目前项目上业态的一些构想,比如:
一、文化板块
1,传统文化、现阶段的先进文化、红色革命文化等依托项目地资源而站住的文化根基;
2,寺、书院、故居、陵园等项目地上现有或以前存在的文化支撑点;
3,还有形象输出语,就是品牌形象与广告语,你的理念是什么,你的口号是什么,你的标签是什么,你如何传播,等等。
二、产业兴旺
1,依托温泉资源而建设发展的康养社区;
2,依托“故居+公园+索道+体验业态+研学”初步形成的文旅产业;
3,以共享农庄发展休闲农业,辅助文创、农舍改造,将规模与效率农业改为休闲和农旅文融合的品牌农业;
4,“一户一品、一村一业”,品牌与推广;
5,绿色农业、循环农业、智慧农业。
三、美丽宜居
1,景观农业设计与改造;
2,湿地公园项目;
3,民宿改造,统一主题下的不同风格与味道。
四、组织振兴
1,龙头企业带动;
2,乡贤模式;
3,村民思想转变与持续培训,改善村民眼里的政府和投资者形象;
4,轮值村长如何?(类似丹寨小镇的轮值镇长)
......
当思考越深,路径就越清晰;当想通了,路也就通啦;当有了团队,就会有资金;当你干了,才会收获喜悦。美丽乡村已来,团队已在,我们将在重庆打造另一个样板。
——“大秦笔记”2019年11月4日于重庆
中国乡村的终极目标是什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