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书单读书
初读迟子建,是有微风入林

初读迟子建,是有微风入林

作者: 麻绳先生 | 来源:发表于2016-11-18 20:17 被阅读180次
    迟子建

    听歌是快节奏的,一首歌往往前奏响起就可以感觉出是不是自己喜欢的类型,整首也不会太久。读书却不是这样,有些辞藻优美比喻恰当的文字,第一眼看可能会很喜欢,但回想会觉得空话一句没多大意思。

    我觉得一本书是否有趣应该是半带生涩半带流畅的,这样的文章最容易把人勾进回忆里,百感交杂。以前看过的作者里,简禎、蒋勋是这样子的,他们仿佛笔下生花,再俗的东西都被写得让人憧憬,即使这东西我们生活常见,如蒋勋写种下的种子,说那是寄养的孩子,读者心里有不自觉种子是嗷嗷待哺的。

    之前我一直没读过迟子建,最近机缘巧合在图书馆见了一本她的书,信手取下,然后就没放下。像是有灵性一样。

    这本书叫《一匹马两个人》,自带浪漫主义色彩,于是秋天成了床上的剪纸,老人看见河川会想起沸水顶起壶盖,冬天的火炉是两个大肚汉。因为是短篇,每次都是挑在晚上看,读的很慢,一篇看完夜都深了。

    喜欢《雾月牛栏》里的那个孩子,他喜欢和牛住在一起,单纯善良,每次听着牛反刍的声音,都会尽全力去想这声音里包裹着什么重大事件,但永远都没有答案。加上像轻音乐一样的描写,我总是会想很多事情,乱七八糟的。这样的人和景,嫁接到我们这样迷茫的年纪,又会有新的感受。

    但就像那个孩子一样,那个答案,总是无人揭晓,照样摸着石子过河。

    也喜欢《七十年代的四季歌》,春是外祖母的灶火,夏是祖父与飞鸟,秋是母亲与生产队,冬是父亲的和尚梦。

    在大多数作者笔下显得格外昏暗的七十年代,比诗还要有意境。

    外祖母虽然不再与有阶级问题的苏联老太太有什么联系,但每天早晨起来出了院子,总是习惯性地望望她家的烟囱。看到有炊烟升起,她就放心了。

    祖父虽然因为父亲决意扎根东北而无休止地作对,但父亲被降职分配时,祖父虽然不串门,但总是隔三差五地去邻居家坐坐,打探父亲的消息。

    而可能是因为越是过度亲近的人,每每提笔,满腹情感会把墨水都挤兑走了,笔悬空很久,很多涌上心头的像有了私心,留在心里了。关于父母的部分,作者写的篇幅很少,都是些闲闲散散的字,像我们的柴米油盐。

    当然,每篇我都喜欢,不一一列举了。

    这是一种怎样的阅读体验呢?

    在短篇的标题里,我找到了答案,微风入林。

    像晨起时忽然起风,扶起草叶,还捎了点气味,这股风吹到身上时,你只想闭上眼,什么都不想,再睁开眼满眼都是绿意。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初读迟子建,是有微风入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sjsp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