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1年,萧梁武帝,立太子萧纲。这是之前的太子萧统突然过世之前,萧纲自己也想不到的事。
过去这些年,萧纲已在扬州、江州、雍州等多地有过治理经验,实际上见识和能力都是有的。过去当官,上头传来命令,大家总要谦虚客套一番,比如能力有限,比如老人多病,比如本人生活压力大之类,口头性请辞不去,最终多还是走马上任。萧纲也是如此,过去每逢父皇下达任职命令或表彰奖励他时总要上书一封,或表感恩,或表谦辞。但这次,他没有。
毕竟萧统早死,是上上下下谁也没想到的事。太子是储君,未来一国重担系于其身,关系远大。或者是因为萧纲对此局面已有考量,所以大事当前不再废话,先担当起来?相比之下,我倒不倾向于他有欣然笑纳的私心——有那私心,他反而可能推辞一下,毕竟也没其他更合适的人选。
而武帝应该也没料到自己的长寿,最终太子萧纲并没有独挡一面的机会,基本上生活在父亲晚年的阴影之中,直到548年侯景之乱。
历阳太守庄铁降侯景之后,告诉他:“国家承平岁久,人不习战,闻大王举兵,内外震骇。宜乘此际速趋建康,可兵不血刃而成大功。若使朝廷徐得为备,内外小安,遣羸兵千人直据采石,大王虽有精甲百万,不得济矣。”侯景信然。
548年12月,侯景八千兵马逼临建康。八千兵马啊,那个年代就是个突击小分队。但庄铁说得完全正确,侯景成功了。
侯景兵临城下时,著名的文人守将庾信受命断桥却惊慌而逃,而台城的西线与北线同时逃撤,侯景直接兵围台城。唯一为梁朝挽救颜面的只有武帝和太子萧纲,两人在宫廷毫无惧容会见侯景,侯景却惶恐不能对答,只能由手下人王伟代答。南朝的风流气质,尽在武帝与太子,但也随着梁的覆灭而结束。
随后武帝去世,萧纲在侯景挟持下开始两年半的傀儡统治,直到被迫退位软禁,再被杀而亡。死前石室留下几百首诗文,王伟——那个代侯景答对武帝的人,“恶其辞切”,命人全部刮去。有人暗自记下三首连珠,四首诗,五首绝句,“文并凄怆”。
有其父必有其子。萧纲之子萧大器,放弃北逃机会,先于萧纲遇害。其遇害之前十分明智与冷静,可谓名如其人,充分体现了梁朝皇室的尊严。遇害之前“颜色不变”,说“何能以无益之愁,横忧必死之命”,放在今天,也足以声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