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O(Security Token Offering),即证券化通证发行,一种币圈项目融资的ICO替代方案,正在成为当下的一个火热话题。
![](https://img.haomeiwen.com/i13723518/ddd68133d40d2907.jpg)
不过,STO并非新词,2017年就已有人提出,但在当时的ICO热潮之下,这一提议并未激起波澜。如今,熊市持续,ICO热潮消退萎靡,STO的议论卷土重来。
一、ICO热的弊端
2017年冬天,整个数字货币市场迎来了一波不断上涨的行情,大多数币种在比特币的带领之下,都达到了发行以来的价格巅峰。如此向暖的情景,为本就蓄势待发的一批ICO项目添了一把火,ICO项目开始如同火山喷发一般汹涌不断。
但在众多的ICO 项目当中,有很多是空气项目、骗子项目,还有很多是冲着这一波牛市来碰一碰运气,本身并无多少亮点的项目,经过刚开始几轮币价的上涨,很快就暴毙而亡。真正的优质项目如同凤毛麟角,可遇不可求。
浑水最好摸鱼,乱中方能投机,ICO相当混乱无章,但很多所谓投资的人也同样看准了这一机会,想趁着币价拉升的机会赚上一笔,说不定能就此实现财务自由。整个币圈,被一股狂热气氛带动,显得焦躁而疯狂。
年后,市场终于开始慢慢冷静,所有的币价格渐渐回落,一直回落了大半年,再无狂涨的势头。币价从此一落到底,在低空徘徊不去。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潮水退去,谁在裸泳一目了然,多数毫无作为、混过来的项目此时统统露出了真面目,因承受不起整个市场的萧条,毫无挣扎之力,相继破发归零。
到了此时,ICO的诸多弊端充分暴露:缺乏政府的监管,门槛极低,诈骗圈钱的情况多发。事实上,当时很多ICO项目的真实性都有待考量,随便提出一个与区块链项目挂钩的方向,白皮书草草编撰,团队人员信息不明甚至造假,技术代码不开源等等,其发行的代币却仍然能出现在交易所上。
市场渐冷了,ICO的弊端也凸显了,还想做事的人终于冷静下来,开始寻找能够代替ICO的更好的项目融资方式。这时,STO出现在了人们眼前。
![](https://img.haomeiwen.com/i13723518/a5e0161032f3fdfa.jpg)
二、STO兴起:行业“套马杆”
STO(Security Token
Offering)意为证券化通证发行,和ICO相比最大的不同就是代币的发行接受政府和法律的监管,离IPO又近了一步。
在STO当中,发行的币为证券化通证。区块链上的通证,可分为证券型通证和功能型通证,通证代表着在区块链上的权益,功能型通证偏向于区块链组织提供给持有者的服务权益,而证券型通证则具有证券的作用,代表着持有者在区块链上的所有权、收益权、分红权、投票权等。
那么,STO究竟有哪些优势呢?
首先,由于通证在区块链上可以跨国交易,STO具有很强的流通性,可以随时获得来自全世界范围内的资本。这种流通性和灵活性可以让成长型的企业获得更多、更深层次的投资,以及更加广泛的知名度。
其次,和传统的融资方式相比,STO能更方便地向全球招股,但成本却很低。一般情况下,要跨国吸收资本,需要满足多方面的条件,比如合乎当地的证券法、克服语言障碍等等。但通证可以支持全球范围内的服务,用多种语言在全世界进行营销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
然后,STO中的通证,应用范围要比传统证券的场景广阔许多,而且通证代表的资产可以更加细化和复杂。若把功能型通证与证券型通证结合,那么STO中的通证则能够提供更多服务。比如,一个公司可以通过客户持有通证的时间,来为其提供业务范围内的优惠和福利,或者对长期持有通证的客户进行经济上的奖励。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和ICO相比,STO受到法律的监管。如今大多数国家对通证的态度尚不明朗,是否准入、准入条例、监管方案迟迟未能制定。STO既然发行证券化通证,则依照证券相关法规,受到有关部门的监管。
和ICO相比,合格项目的融资门槛并未因此拔高,但对区块链项目的质量有了一定的要求标准,而因为项目必须符合证券法的规定,减少了垃圾项目和骗子项目的数量,降低了投资风险。
总结起来就是:合法合规,接受监管,STO使得区块链项目的融资多了一道约束,而又没有抬高融资难度。
数字货币初期的野蛮生长,通过ICO乱象已经明确了一点:要在正确的道路上发展,必须要得到监管。没有约束的市场,必然会是一匹脱缰的野马。所以,STO成为热点话题有其必然性。
![](https://img.haomeiwen.com/i13723518/dccca6f5e8272782.jpg)
三、STO也可能只是一厢情愿?
有人说,STO是区块链接受政府的“招安”,在大多数没有明确支持数字货币的国家,STO的“投怀送抱”都显得有些自作多情。而且,并未有广泛的STO案例能够真正地说明这一融资手段的可行性。
STO接受监管,前提必须是国家能够正视和认可通证经济,目前并未有专门为STO量身定制的监管法规,故只能依据证券法,但证券化通证与证券终归有所不同,沿用证券法并非长久之计,两者必有龃龉。
还有,如何判定通证是否属于证券,一直以来都是个棘手的问题。美国的SEC(证券交易委员会)曾经将以太坊上最大的项目the DAO确定为证券,但其中的不确定性依然很大,SEC仍在试图解决这一问题。
此外,即使监管部门将其纳入监管,那么STO也极有可能面临苛刻的条件、复杂的程序以及严格的审核。ICO时期的乱象会因此杜绝,但ICO的自由也因此一去不复返,区块链自由、去中心化的精神也将陷入争议。
理论上来说,STO若能被国家接纳,辅以可靠的证券鉴定手段,的确能够取代ICO,成为将来区块链项目的主流融资方式。但它接下来的发展,以及具体效果如何,还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不过这不影响它给币圈项目融资提供了一个巨大的想象空间。
文章来源:区块链资讯(www.bbcaijing.cn),转载请注明出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