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记,在大江东去的涛涛不息中,我听过枕下一夜的江声;曾记,在湘水乾坤颠倒的日夜里,我捕捉过一管浪荡于江湖的瘦竹;曾记。在白帝城的烟柳暮云下,我听过捣衣棒捣打着乡心。
可而今,涉湘济沅,竟不曾闻过楚歌渺杳,洪波森漫,竟看不到猿啼晚了枫岸。在这个嘈杂而纷繁的时代里,我们已有多久,不曾体味过诗书日月,经卷春秋的文化光芒。
诗经有言,“益之以霡霂,既沾既足,生我百谷。”这是甘露对于万物的滋养,同时也是文化对我们心性的滋养。”问渠哪得有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先贤朱熹化育天下的名句,传承千年,岁岁依旧回甘。这“清如许”的,是君子的胸襟与气度,而那“源头活水”:则是与日月齐光的文化先芒。季羡林在北平幽暗的卷落里,叹“叶落满长安”之景,感文化衰落之情,几十年如一日,在文化经卷的长路中左右奔突,上下求索,低吟“苦欤,乐欤!”最终才有了一代文化大家的积淀。如源头之清泉。昼夜不息,汩汩而长东。千百年来,无数学界巨匠,无数文界奇才,他们清澈的人格与思想下,是无数载的默默耕作,默默累积。在文化氛围中,求得人格的独立与自由,求得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相交与相融。
而泥淖之宁不有清泉,污秽之中不有纯悴,古之成大事而化回海为已量者,其必练于修身之气,感于立德之风。正所谓魏征言:“主身成败,在于所染。”中国作的一个文化六国,正是为每一个华夏子孙提供了一个修身立德的良好平台。林语堂以巨人的眼光仰望东西,自言“亦邪亦孔,丰宁半西”,之人,正是青年时代就海纳万物的气魄所致,正是家乡文化中西大交融的特殊氛围所致。才成就了一代巨子,才成就了那个“卸下洋装留革履,洋宅窗前海二株”的中西交流桥梁。
可日于当下,多可喜亦多可悲,当浮华成为常态,酒绿灯红成的人生追求,而深刻的思想却夹在泛黄的低页里无人问津,这也许是这个物质丰盈,而精神匮乏的社会。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当社会氛围无法提供源头活水,当人们忽视了文化沧浪,所幸,一大批青年踩着历史的风沙,从身上拍落一场之化风雪。余秋雨在山络上步步单音,敲击着中华文明的心脏;谭维维走进民间,喝响华北平原上失传久矣的老腔,其实更有大批国人,汲源头之清泉兮,染文化之沧浪。
而作为新时代青年的我们,也应目于茫茫五千里的文化旷野,感于悠悠五千年的文化歌谣。染于清泉而求渠之澈,中华文化才能大放光芒。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