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控》一书中有一个比喻:“数学运算时除法比乘法难,同样道理,自上而下的分类聚合也不可行。”我觉得这个比喻很精辟。
我一直觉得,自顶向下的方法适合于学习,适用于了解别人已经创造出来的对象;而自底向上的方法更适合于研究创造,这是一种从无到有的过程。为什么这样说?
作为一个爱学习的人,我们必须要清楚一点,那就是任何知识都是有结构的。知识的结构是怎样的呢?如果是我,我会把知识的结构看作一棵树,或者一份地图,无论如何,学习知识总是有迹可循的。所以我们学习一种知识嘛,就是在遍历知识树或知识图谱,有的人喜欢深度遍历,有的人喜欢广度遍历。学习知识的过程,肯定是层层细化的过程,树根是抽象的,而树叶是具体的。学习的过程一般都是从抽象到具体,而研究创造的过程一般都是从具体到抽象,是归纳总结的过程,也即是“透过现象看本质”。老师教我们一样东西时,一般都是先告诉我们它大体上是什么,干什么用的,然后再告诉我们那些处在它的领域之内的细节。如果老师直接告诉我们一些细节的话,你会知道老师在说什么吗?不会的,除非你事先已经对那些细节有一定的认识,否则只会是一头雾水。所以我们学习呀,一般都是要先看到一个事物的大体面貌,然后再去了解它的具体的内容,这样才不至于走偏很多。
而创造呢?我曾经写过一篇小短文,叫做《创造即组合》,现在我想再加上一句:学习即分解。
为什么说自底向上更适用于研究创造的领域?现在回过头来审视,我自己当初瞎写的“创造即组合”也不是不无道理,它不正是《失控》的作者所说的分类聚合吗?如果你学过一种叫做“Huffman编码”的算法,我相信你能很清晰地理解这一点(Huffman编码是一种最优编码算法,采用的正是自底向上的构建方法,通过不断选取当前权重最小的两棵树来构成一棵新的树,最后就可以得到一棵最优编码树)。如果你想自顶向下地进行创造,那么你会发现,你所涉足的地方,无一幸免地都已被前人研究透了,你所做的都是在重复别人的工作,不可能进行所谓的创造。
最后,总结一下。研究创造的过程更像做乘法而非除法,如果硬要用做除法的方法去做,会遇到很多困难;而学习更像是在遍历一棵树,是一个自顶向下的过程,要先把握好树根,对树的结构有个清晰的认识,才不至于走偏很多,也会有更高的效率。并没有创造比学习简单一说,随机的组合并非创造,创造所需要的不仅有精微的技术,还要有独到的眼光,能够看到哪些新组合出来的东西是美的,是人们所需要的。我们现在正在学习的,不过是别人已经创造出来的。如果我们想要做出创造性的工作,就必须要深入学习,只有拥有足够的树叶,我们才能重新组合出全新的树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