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师进入数学教师,我花了两天时间。
今天正式是一名数学教师,因为要上以数学为主的课。
第一节课,带着他们将书的目录认识了一遍。设计了这样两个问题:
1.哪些单元之间有联系,为什么?2.你对哪一个单元最感兴趣,为什么?
在分享第一个问题时,也给出了教材编排的框架,估计这是孩子们第一次接触这几个概念: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和综合实践,让他们见见顶层吧。
第二节课上了乘加混合运算。带着孩子们用了学力单,这是第一次。刚从六年级下来,难免会高估孩子们的水平,所以什么情境解读啦,信息啦,提出问题啦,都被我忽略掉了。也就是说,我放得比较陡。
学生试做学力单后,提出了如下的问题:画一画有哪些方法?有乘法和加法时,怎么计算?接着是小组分享,最后是全班分享,和课堂总结。
说说我的改进之处吧。
第一,改变自己有些难。昨天在年级教研的时候,我说我在组内老师那里学到的是要引导学生读算式。当然我今天在上课时也就忘记这事,看来,一个人要想改变还是挺难。特别是我这种教龄长的人。所以,需要把备课本随身携带,做出提醒。
第二,学生做笔记的习惯还有待加强。有些孩子学习不好的原因是因为太懒,不想写字,你让他做笔记,他会觉得非常苦恼。但数学课仍然需要做笔记,比如这节课的数量关系,以及画图和列出算式之间的方法多样化。今天收上他们的学力单,有10人左右,需要再次提醒。
第三,让算理从情境中来。孩子们在分享画图和算式的时候,最终都指向计算结果,不会去想着从情境中来解释。第一位分享画图的孩子,直接说有4个3元就是12元,再加6元就等于18元。我不得不引导孩子们学会从情境中去理解,看看问题是什么。对于这一点,应该还有一条漫长的路要走。
第四,分享教学的味道还不够浓。小组分享时,我走了5个小组,指导每个小组该如何分享。当然,也是因为我没有培训小组长的缘故,明天利用空余时间培训一下,提升小组分享质量。比如:四个人的作业放在一起,每个人都要发言,用红笔做记录,组内需要互相欣赏,学习同学的优点。小组分享后,应该问一句:在小组内有什么收获?让学生感受到小组分享的魅力所在。全班分享的时候,本来是想让孩子们去板书,但又担心时间不够,也就自己板书上去了。请学生分享的时候,我也会忍耐不住要去提醒。也就是,在我的课堂上,还是有些着急,不稳。
第五,要尽量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来做总结。全课总结知识课题时,孩子们的答案是——脱式计算。看来是因为这节课学的知识和以前的对比太弱了,当然,孩子们在做学力单时也直奔着解决问题去的,压根就不去看情境课题后面有一个后缀——怎样计算乘加混合运算。学力单上的回头看,就是要总结的内容,但也应该有自己的发现。
第一次数学课,尽量关注到某些个体。孩子们的发言,积极争取的,给机会,不积极争取的,也会直接被请起来。好在,直接请起来的孩子也能说出个子丑寅卯来。虽然这样的方式,会让课堂有一丝的不安全感。
一直对学生的评价,处于口头上的。所以,面对这个班的孩子,暂时还不会去采用积分评价,但还是会对他们的作业做好记录,以便分析他们的努力方向。
第一次数学课,我就写出了这么多的磨合点。不知道孩子们会有多少的磨合点,明天要问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