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论语新解》雍也篇

《论语新解》雍也篇

作者: 罗利莎 | 来源:发表于2018-05-25 09:33 被阅读0次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训诂:

孔子说:“中庸作为一种道德,该是最高的了吧!人们缺少这种道德已经很久了。”

义理:

中庸的中就是讲 无过无不及。过和不及这二边都不中,过分了等于不及,所以中是无过无不及。 庸,平常,最重要是这个常字,它是长久的、永恒的,不是一天、二天。一天、二天你能做到无过无不及,那没什么,一辈子做到才叫中庸,这才是真的,不是偶尔才遇到的境界。

中庸合起来是不偏不倚,恒常不变。

人需要保持中正平和,如果失去中正、平和一定是喜、怒、哀、乐太过,治怒唯有乐,治过喜莫过礼,守礼的方法在于敬。所以说,只要保持一颗敬重或者敬畏的心,中正、平和就得以长存,人的健康就得以保障。

孔子言中庸之人,乃是平人常人。中庸之道,为中庸之人所易行,中庸之德,为中庸之人所易具。所以,中庸之德,就是平常人所应该具备的德行,即民德。

中庸之德,百姓在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日用而不知,一生都按照这个方法做事。

    当年孔子在世是春秋时代,礼虽有,条文在,但是没人去讲了,所以这个礼也是形同虚设,没人遵守。这些道德仁义没人讲,大家也就不知道要去行了,所以少有此德久矣。 孔子在这里叹风俗之败坏。

孔子在这里所说或许还有要复兴中华传统文化,必须要去兴学办教,去办教育的意思。通过办教育,大家才能够真正明了该如何去落实。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训诂:

圣: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

仁: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恕: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施:给予。

济:救助。

何事于仁:这何止是仁?

必也圣乎:那必定是圣人了。

病:有所不足。

欲,想,要。

立,站起来。

而,才能够。

立人,使人立,把人扶起来。

达,腾达。

达人,使人达,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使其腾达。

譬:譬喻、比方。能近取譬的意思是能够就眼下的事实拿自己比方别人。

方:方向、方术。

译文:   

子贡说:“假若有一个人,他能给老百姓很多好处又能周济大众,怎么样?可以算是仁人了吗?”孔子说:“岂止是仁人,简直是圣人了!就连尧、舜尚且难以做到呢。至于仁者,就是要自己站住脚、发展强大了,也要帮助人家一同站住脚,慢慢发展强大起来;自己过得好了,也要帮助别人一同过得好。凡事能就近以自己作比,从而推己及人,这就是实行仁德的方法了。”

义理:

这一章是子贡向老师请教仁的道理。夫子讲仁讲得最多。仁是圣贤的境界,夫子一生都在努力践行这个境界,子贡当然他也很愿意把仁学到。但是要做到仁之前,道理首先要弄清楚,这一章就是告诉我们下手之处,如何行仁。

子贡问如果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怎么样呢?博施即广施,广施恩惠于民。这个广不仅是做事上非常的广博,心上也是广大的。在布施恩惠给人的时候,不会分别这个人是贵贱,还是贫富,还是你喜欢他、厌恶他,统统没有这些分别,平等普施,普遍的来布施,这叫广施。有分别,心就小了,狭小就不叫广。所以说博施就是真正利益人群、利益大众。而又能济众,这个众就比民又更广了,在对象上来讲这也是广施。众是众生,众生的意义比民要更大了。济众,济就是救济、帮助。众生处于患难当中,我们去普济,帮助他们解脱患难。

故博施济众,乃圣人之功用。到了这样的境界,你就是圣人了。孔子讲到了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不是让子贡打退堂鼓的,而是点化子贡,告诉他学仁之方法,怎么样学仁,用什么方法学。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立什么?首先我们要立志,自己先志于道。自己志于道,就是立志成圣人(愿望、愿景)。但是立又不光是立志,还包括你要力行,立定了志向,你得力行,这样才算是志于道了,之后,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你也帮助别人也如此做去,这叫己立立人。己达达人,达的境界就比立的境界高。你通达了,已经有成果了,可以说是圆满了,那叫达,通达无碍。通达到哪?通达到自性,通达到道,这达道,那么你就成圣。

能近取譬,能以自身打比方,推己及人。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子贡问孔子:“有没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奉行的呢?”孔子回答说:“那就是‘恕’吧!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强加给别人。”忠恕之道”可以说是孔子的发明,对后代影响很大。孔子把“忠恕之道”看成是处理人己关系的一条准则,这也是儒家伦理的一个特色。宽厚待人,可以消除别人对自己的怨恨,缓和人际关系,从而也得到他人的尊重与信任。

所以己欲立则立人,己欲达则达人,能近取譬,就是仁之方,这是学仁的下手处。

相关文章

  • 《论语新解》雍也篇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训诂: 孔子说:“中庸作为一种道德,该是最高的了吧!人们缺少这种道德...

  • 论语新解雍也篇

    子曰:“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将入门,策其马,曰:‘非敢后也,马不进也。 ’” 【注释】 ①孟之反:鲁国大夫,名侧。...

  • 《论语新解》雍也篇三则

    【原文】6.2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

  • 《论语新解》雍也篇其三

    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相关人物】: 冉求,字子有,...

  • 唯才是举,不应是梦!——《论语·雍也第六》六新解

    唯才是举,不应是梦!——《论语·雍也第六》六新解 2017-09-22华世国学名嘉汇 《论语·雍也第六》六 子谓仲...

  • 《论语》——雍也篇

    【原文】 季氏使闵子骞为费宰,闵子骞曰:“善为我辞焉!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上矣。” 【译文】 季氏派人请闵子骞去...

  • 《论语》雍也篇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译文】 孔子说:“聪明人喜爱水,有仁德者喜爱山;...

  • 论语·雍也篇

    6.1.子曰:“雍[1] 也可使南面[2] 。” 译文:孔子说:“冉雍啊,可以让他做一方长官。” 6.2.仲弓问子...

  • 论语(雍也篇)

    雍也13 子曰:“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将入门,策其马,曰:‘非敢后也,马不进也。’” 释义:孔子说:“孟之反...

  • 《论语》雍也篇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孔子...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论语新解》雍也篇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tlyj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