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近在看一本关于“学习”的书,我知道这个开场白很糟糕,但是别急着关掉,毕竟这关系到我们什么时候能把琴练好。
这本书就是《刻意练习》,它是著名心理学家Anders Ericsson(安德斯·埃里克森)的著作,这本书主要讲述如何进行有效的练习进而提升自己的技能。我自己总结的,仅供参考
即使你没有听过这本书,应该也听过“一万小时定律”——要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需要10000小时。
在看这本书之前,我就听过一万小时定律,我发现自己就算每天练琴1小时,一年只能练365小时,那么我需要27.4年才能弹好古琴,知道真相的我眼泪掉下来。
但是当我在豆瓣上试读时,看到这么一句话——“真相是,从来不存在1万小时定律,它仅仅是畅销书作家对心理科学研究的一次不太谨慎的演绎而已”。
我立马就来了精神,感觉自己不用到五十岁就可以弹得好一手好琴啦!
一鼓作气读到一半,忍不住要分享给你们(我打死也不会承认是因为这本书太长,我看到一半之后阅读速度就直线下降,等我读完估计前面是什么内容自己都忘了o(╯□╰)o)
先说结论,我就算不到50岁,也要到40岁才能弹得一手好琴。
我冒着被你们口水喷死的心情打下这句话,只是想告诉你们为什么。
原因有二
其一,起步太晚。二十岁开始学,其它变量不变的情况下,你比十岁开始学古琴的小盆友要晚十年才能达到同一水平,也就是说,十岁学古琴的琴友,三十岁就可以达到人生巅峰啦!
其二,书中分析,最著名的小提琴演奏家、芭蕾舞演员,即使练习时间没有累计到1万小时,也有大几千,前提还是在方法正确,有优秀的老师指导的情况下。
为什么说到“有优秀的老师指导”呢?这就涉及到“心理表征”的概念
心理表征是一种与我们大脑正在思考的某个物体、某个观点、某些信息或者其他任何事物相对应的心理结构,或具体或抽象。
简单来说就是,见过古琴的人,你跟他说古琴,他立刻就知道你说的是七根线的那个玩意儿;没见过古琴的人,你跟他说古琴,他脑海里浮现的有可能是这玩意儿↓
这就是具有古琴这个心理表征和不具有这个心理表征的人的区别。
到这里,我必须引用书中的原话来阐述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
一些研究人员着重研究了将最优秀的音乐家与不太优秀的音乐家区分开来的因素,结果发现,两者之间的主要差别之一是,最优秀的音乐家能创建高质量的心理表征。
在练习某件新作品时,新手和中等水平的音乐家往往对这件音乐作品听起来应当是什么样子缺乏好的、清晰的想法,而最优秀的音乐家往往对音乐作品有着极为细致的心理表征,他们用这些表征来指导自己的练习,到最后,指引他们在演出作品时的表现。
特别是,他们用心理表征为自己做出反馈,以便知道自己有没有准确地把握好作品,以及还需要做些什么,从而表现得更优秀。新手和中等水平的学生对音乐作品的心理表征可能很粗糙,使得他们只能分辨自己是不是演奏了错误的音符,但必须依靠导师的反馈,才能辨认出更难察觉的错误和缺陷。
新手和中等水平的学生,这说的不就是我们嘛
最后作者又再次强调
为了你的成功,最重要的一件事情是找一位好导师,并向他请教。
尽管我们并不励志成为最优秀的古琴演奏家也不一定要成为成功人士,但是,我们起码不能在“粗糙”的古琴世界里徜徉吧……
因此,有一个老师是很重要的,而有一个自己能力范围内的好老师是需要用掉你不少好运气滴!(过年要打牌的选手,请年后再找好老师,要不你得输钱喽!)
最后,《刻意练习》举了不少音乐家、小提琴演奏家的事例,我们也可以将自己代入进去思考,因此墙裂推荐给你们,希望引发你们更多关于古琴,关于学习的思考。
图片是我将书中的观点与自己练琴相结合思考的笔记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古琴小撇步
更多关于古琴的小知识,请移步微信公众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