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倒叙?就是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变动事件的时间顺序,使先发生的事情移到后面,后发生的事情移到前面。不要小看这样的调整。在中文中,字与字,事与事的先后顺序不同,所引起的读者反应,是决然不同的。
先举个大家都熟悉的故事,曾国藩剿匪失利,给皇帝上奏,初稿写的是“臣屡战屡败”,幕僚看后,赶紧给他改成“臣屡败屡战”。不管是“屡战屡败”,还是“屡败屡战”,事实都是败了,但传达出来的态度迥异,前者是无能而恐惧,后者是坚韧而斗志仍足。
另一个大家熟悉的笑话,有人问牧师,“我可以在抽烟的时候祷告吗?”牧师欣然应允。另一人问牧师,“我可以在祷告的时候抽烟吗?”牧师闻之则勃然大怒,当即拒绝。同样是一边抽烟一边祷告,为什么得到不同的答复?这是因为祈祷在先,抽烟在后,祈祷的时候竟然想到抽烟,岂不是对主的不尊重。而抽烟的时候想到祈祷,大概是听到了主的召唤,心不在烟而在主,当然可以接受。
所以,当一件事直叙不免失之于平淡的时候,不妨倒叙,文章自然产生起落。事实上,我们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大多数资讯,都采用了倒叙,这就是新闻记者最常用的倒金字塔写作法。
新闻要“新”,要第一手的劲爆信息,时间最近的那一部分往往是最重要的部分。德善和狗焕的恋情曝光,这里曝光的时间、地点、当事人的发声就最重要,他们之前因剧生情的故事就相对次要。记者一定要把最重要的写在最前面——“德善、狗焕恋情曝光”。然后再来介绍他俩的恋爱过程,这不就是倒叙吗?
倒叙,同样也可以用于诗歌鉴赏。次序不同带来的语境改变,一直是文学研究的重点。李后主词“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是千古名篇,我们赏析时不妨试着改变语序,把“春花秋月”改成“秋月春花”如何?
然而,由秋月而春花,是由寂凉而热闹,由春花而秋月,是由绚烂而苍白。李后主先为人君,后为臣虏,当然是“春花秋月”终归于凄凉才切合。
反过来,我们能否用诗歌做材料锻炼倒叙的能力呢?当然可以。只要有心,诗词、成语乃至各种俗语都可以用来训练。
诸如:
风霜雨露——雨露风霜;
不眠不休——不休不眠;
三长两短——两短三长;
无名英雄——英雄无名;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豆得豆,种瓜得瓜;
……
云鹤平日无事时喜欢与孩子一起玩这样的字词游戏,让孩子在不经意间体会字序调换产生的不同语境和滋味,也算是玩中有学吧。
还有一种学习倒叙的方法,对学习者而言就格外的愉悦了,那就是读优秀的侦探小说。侦探小说通常都是记叙文的典范,这是因为侦探小说大抵讲的是案件的侦破,对警探来说,破案的过程是固然是直叙,但还原犯罪现场就是典型的倒叙了,直叙与倒叙的自然交织,最能吸引读者的注意。
在这一方面,日本作家东野圭吾的刑侦小说堪称典范,喜欢东野圭吾的朋友不妨在读他的小说时留意一下他叙事的次序,会让我们对倒叙有更生动直观的认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