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像哲学家一样生活》第一部分摘录感想:引言、第一、二、三章。

《像哲学家一样生活》第一部分摘录感想:引言、第一、二、三章。

作者: 牵牛逛银河 | 来源:发表于2019-04-22 11:08 被阅读0次

1.“的确,生活中有太多让人分心的事情,以至于他们没有必要思考这样的问题。但是,高远的目标是人生哲学的首要成分。这意味着,如果你缺少生活中的高远目标,你就缺少条理清晰的人生哲学。”

PS:只顾眼前的琐碎容易让人目光短浅,当生活中只剩下眼前的苟且时,诗和远方又该如何自处?

2.“我们要重新考虑我们的生活目标。特别要树立于心的是斯多葛主义这样的主张,那就是我们渴望的许多东西——最显著的就是名誉和财富——都是不值得追求的。我们要转而把注意力放在对安宁以及斯多葛主义者所说的德行的追求上。”

PS:对于名利等物质需求知足就好,但对安宁和德行的追求永不止步。

3.“要小心地区分我们能控制的事情和不能够控制的事情,以便我们不再为自己不能够控制的事情着急,从而把注意力集中在能够控制的事情上面。”

PS:这个确实是这样,有时候什么重要,什么不重要,践行斯多葛主义的主张有利于解决这个问题。

4.“斯多葛主义要求我们经常反思我们的生活,而这些反思的时段总的来说是可以从日常的零碎时间中挤出来的,比如说当我们困在交通堵塞之中时,或者如塞涅卡建议的躺在床上等待睡意来临时。

在对践行斯多葛主义或其他任何人生哲学的“成本”进行评估时,读者应该意识到,没有自己的人生哲学也是要付出成本的。我已经提到过一个这样的成本——即把你的日子用来追求毫无价值的事物因而浪费了生命的危险。”

PS:时间很宝贵,因而要把时间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反思我们的所作所为,是否是在为更高的目标而奋斗,是否在为内心的最根本渴求去争取。

5.“的确,根据哲学家路易斯·E.内维亚(Luis E. Navia)的说法,“在苏格拉底身上,我们碰到了一个比在其他任何重要的哲学家身上都要明显的例子:他是一个在生活中能够把理论上和思考上的关注同日常活动融为一体的人。”内维亚把他描绘成“既在思想上也在行动上进行哲学活动的名副其实的楷模”。

PS:苏格拉底作为哲学领域的集大成者,继续了先哲的思想核心,并用自己的一生与理论结合一体,行动和思想的完美结合让他的哲学体系代代相传。

6.“早期的斯多葛学派哲学家不仅仅对人生哲学感兴趣,而且对物理学和逻辑学也感兴趣。原因很简单,他们认为这些学科在内部相互盘根错节。”

PS:哲学往往是建立在具体科学基础之上的,是建立在对具体科学的总结、概括、抽象的基础之上的。从这个角度来看,哲学具有“反思”的特性,是对具体知识的“再认识”、“再反思”,很多个学派都一致认为哲学与逻辑学、物理学相互盘根错节,这就说明,哲学与具体科学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7.“相反,我认为一个人选择什么样的人生哲学,取决于他的个性和环境。

      在承认了这一点之后,我要补充的是,我认为有非常多的人,他们的个性和环境将他们塑造成践行斯多葛主义的理想候选人。而且,一个人无论最终采取什么人生哲学,较之那种没有一以贯之的人生哲学的生活,他都可能获得更加美好的人生。”

PS:作者认为,一个人选择什么样的人生哲学取决于他的个性和环境,这点表示赞同。

      我觉得对于哲学来说,哲学更像是一种工具,可以指导和改造我们的生活,像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我喜欢那种辩证看待问题和客观对待历史的态度,辩证的看待问题有利于把问题全面化看待,不做太过有失偏颇的评价。

      当我的周围很多人的个性和生活方式跟我不一样时,有些方式我表示不理解但尊重,毕竟存在即合理,物种的多样性导致行为的差别化增大,对于某些行为的利弊,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8.“虽然斯多葛学派不是最先研究逻辑学的人——例如亚里士多德和麦加拉学派,都比他们要早——但是斯多葛学派的逻辑学却显示了前所未有的复杂程度。斯多葛学派对于逻辑学的兴趣,是他们相信人类独有的属性是他们的理性这一观念的自然结果。毕竟,逻辑学研究的就是对推理论证的正确使用。斯多葛学派成为了论证形式的专家,这些论证形式诸如“如果A,那就B;但是A,因此B”,或者“要么A要么B,但是不是A,因此B”之类。这两个论证形式,分别叫作“取式”(modus ponens)和“拒取式”(modus tollendo ponens),今天的逻辑学家还在使用。”

PS:斯多葛学派对逻辑学的论证方法影响深远,至今仍在使用。

      对于逻辑,我是处于半懵懂状态,逻辑的研究就是对推理论证的正确使用,它就类似于推理论证的一个使用说明书,检验推理论证的方式是否正确且合理,懂得逻辑的人能够识别他人的谬论,因此能够在辩论中击败对手。

9.“伦理学是芝诺的斯多葛主义的第三个也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读者们会意识到,斯多葛学派的伦理概念,和我们现代的伦理概念是不同的。我们认为伦理学就是关于道德上正确和错误事情的学问,它不是与道德上的正确和错误相关联的,而是与有一个“好精神”相关联的。也就是说,是与过一种良好、幸福的生活或者有时人们所说的道德智慧相关联的,”

PS:我可不可以理解为,这是对幸福感的一种渴求,伦理是幸福感的一种升华形式?精神境界上的充实有利于塑造健康的伦理架构。

10.“当代读者很容易误解斯多葛学派观念中的“良好生活”。的确,许多读者会把“良好生活”和“生计不错”等同起来——这样,良好的生活就成了拥有一份收入颇丰的工作。然而,斯多葛学派却认为,一个人完全有可能生计很好却拥有糟糕的生活。比方说,他恨他高收入的工作,或者工作要求他做他明知道是错误的事情,结果在他的头脑中形成冲突。

那么,一个人必须做什么,才能获得斯多葛学派所说的幸福生活呢?要有德行!可是“德行”也是一个容易引起误解的词。告诉一个当代读者,说斯多葛学派主张她以一种有德行的方式来生活,那么她可能会翻翻眼皮;的确,对于这个读者来说,修女就是有德行的个体的最佳例证,而她们的德行就是她们的纯洁、谦逊和善良。那么,斯多葛学派是不是主张我们像修女那样生活呢?

实际上,这根本不是谈及德行时斯多葛主义者头脑里所想到的内容。对于斯多葛主义者来说,一个人的德行并不取决于,比方说,他性生活的历史。相反,这要取决于他作为人的优秀程度——也就是他对生而为人应有的作用发挥得有多好。一把“有德行的”(或者说优秀的)锤子就是很好地发挥了锤子作用的锤子——也就是说,钉钉子——同样,一个有德行的个体就是很好地发挥了人生而为人所应该有的作用的人。”

PS:作者认为“良好生活”的定义要取决于他作为人的优秀程度——也就是他对生而为人应有的作用发挥得有多好来衡量的,一个人最大限度的完成自己的高远目标,最大程度的实现自我价值。

11.“如果你告诉某人,你拥有某种古人获取德行的窍门并愿意同他分享,那么,你可能遇到的回应就是他的呵欠。但是如果你告诉他你拥有古人获取安宁的方法并愿意同他分享,那么,他的耳朵就有可能会竖起来;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是不需要去说服人们相信安宁的价值的。事实上,如果问起来,他可能会喋喋不休地抱怨他的生活被妨碍安宁的消极情感所损害。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在接下来的篇幅中,我将把焦点集中在罗马而不是希腊的斯多葛学派上。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我考察罗马斯多葛学派的主要焦点将不是他们对如何获得德行的忠告,而是他们对如何获得并保持安宁的忠告。”

PS:在浮躁的时代,保持内心的安宁似乎成为一件奢侈的事,对于德行的修炼,大多数人都不感兴趣,但是对于获得安宁,很多人都在诟病浮躁的社会带给他太多的思想上的噪音,所以很多人一直都在寻求一种获取安宁的方法,让自己灵魂沉淀富足。

12.“墨索尼亚斯也认为,践行哲学并不要求一个人逃避现实,就像伊壁鸠鲁主义者们所忠告的那样,反之应成为公共事务的积极参与者。”

PS:赞同,哲学存在的积极意义在于可以更好的指导和改善我们的生活。

13.“罗马人是珍视那些表现出智慧和创造力迹象的奴隶的。他们培训这些奴隶,以便他们能够最好地利用他们的天赋。随后他们会给这些奴隶安排工作,让他们做教师、顾问和行政官员。”

PS:古代奴隶社会的罗马相对于很多国家来说,算是比较开明的了,他们珍视有智慧和创造力的人,给予他们相对好的待遇,古罗马文明盛极一时也不是没有原因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像哲学家一样生活》第一部分摘录感想:引言、第一、二、三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txyg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