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大侠仙逝了。活到这把年纪,应该满足了。况且,这一生名利双收,情场得意。实乃我等凡人,望尘莫及。
儿时,最爱听父亲讲英雄武侠的故事。《说岳全传》,《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一直到霍元甲,大刀王五,被父亲敍述的神灵活现。在夏日繁星的夜空下,我们纳凉的竹床边,常常围满了孩子。
父亲比金庸小两岁。上世纪四十年代,毕业于国民党中央大学中文系。一九四九和母亲在上海时,几位同窗好友,劝他一道去台湾,犹豫中,未能成行。
父亲他们那一代人,多少还是受到了传统文化的影响。这其中就包含了,中国特有侠客情节。父亲晚年甚至想写一本武侠小说。可惜刚过七十,便因病去逝。武侠小说的梦想,也随之化为泡影。
父亲影响了我的这种侠客情节,一直延续到,上世纪八十代,”射雕英雄传”的播出。那时候,下了夜班,不顾疲惫,也要看黄日华演的傻乎乎的郭晋,和翁美玲演的俏皮的黄蓉。当然还有装疯卖傻,深藏不露,武功高强的“老顽童”。
但随后不久,当我读到了罗素的哲学,茨威格的小说,这些西方大师的著作,象一束智慧的光芒,立刻照亮了我的灵魂。对于武侠故事的痴迷,便戛然而止。
其实,国人对于侠义精神的崇拜,和企盼清官的出现,是一种心理。这种心理源于,几千年来,封建官绅对劳苦大众的残酷剥削压榨,以及地痞流氓,对善良人群的不断骚扰。
可是几千年的封建社会,清天大老爷出现了几个?仗义的侠客,你见过吗?多少年来,中国劳苦大众,脑袋里那点可怜的文化,多半是从说书人那里听来的。久而久之,他们真以为,人世间有赵子龙那样,万夫莫挡的英雄豪杰呢。
其实,即便是武林高手,遇上一群地痞流氓,也未必能赢。上世纪八十年代,南京两位摔跤国手,路上与一群小混混发生冲突。虽然,一开始,俩人很轻松的摔倒了几个。但随后,这两位正当打的职业摔跤手,就被砸碎的啤酒瓶,水果刀捅成了重伤。
几十年的对社会人生的思考,让我彻底明白了,人性的自私与贪婪,必须通过法律来约束。否则,它就会恶性膨胀。
而对于蛮横和暴力,最终还是得靠法律予以制裁。昆山的反杀案,为什么会在全国引起如此大的反响。正是因为这些年来,地痞流氓太嚣张了。而这一次,法律很快就站在了正义的一方。
所谓的侠客精神,其实是不存的。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才是国人的真实写照。
重庆坠江大巴,面对一个泼妇耍横,都没人敢站起来制止,结果都陪着那妇人殉葬去了。
当然,作为男人,闲时还是应该健健身。这样危难时刻,多少能够保护妻儿。而作为公民,更要关心法制的建全和不断完善。只有这样,我们的国家,才会变得越加文明。
但愿从今往后,国人的侠客情节,也随着金庸先生,一起去另一个世界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