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在早冥想群里看到几个同学的聊天。M说自己起不来床,200块学费就跟着做了3次,就有朋友打趣说她需要交两万就起来了。YJ回复她“ @M 我觉得说的非常有道理。你起不来说明价值点没有打动你,可以考虑交2万试试。 ”然后又用自己的例子说明。首先说明以前自己是起不来床的人,即使单位九点上班也还总是迟到。最初加入冥想是因为怕推课老师说得麻烦,交200换清净。结果推课老师和两个朋友天天早起喊她也就跟着做了。后来通过冥想疗愈了十年心口疼的隐疾,就开始不用别人叫也能起来跟着做了。你看,推动一个人做事最大的动力就是这件事对TA有好处,尤其是TA在乎的好处,也就是说行为是被好处推动、操控的。
而一个人在乎的好处有什么呢?在这里我们把“好处”替换为“需求”。那么以马斯洛需求理论为支撑,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人的需求是从低到高是生理、安全、爱与归属、尊重、自我实现五个发展阶段。我们也可以借用林文采老师的心理营养理论“一个人的心理需求可以归纳为爱、链接、安全、尊重、独立自主”,来给需求归类。
![](https://img.haomeiwen.com/i5825232/0591a4a42c9dd314.png)
![](https://img.haomeiwen.com/i5825232/cb8c10da06679851.jpg)
你清楚自己行为背后的需求吗?比如在生活中我们会吵架,会哭,会生气,为什么我们会选择这种应对方式?盯孩子写作业,跟自己说了一万遍不要生气,可是还是气的要心梗了,是什么在冥冥中操纵着我们的行为?这时我们就需要一份觉察力。当我们出现一个情绪或做出一个行为时,第一时间想一想为什么,这么做是为了满足自己什么需求,慢慢就能更了解自己了。这个练习可以结合萨提亚冰山理论。
![](https://img.haomeiwen.com/i5825232/7b22e59b46a22914.jpg)
冰山理论是萨提亚家庭治疗中的重要理论,实际上是一个隐喻,它指一个人的“自我”就像一座冰山一样,我们能看到的只是表面很少的一部分——行为,而更大一部分的内在世界却藏在更深层次,不为人所见。冰山包括行为、应对方式、感受、观点、期待、渴望、自我七个层次。其中行为是冰山浮出水面的部分,而应对方式、感受、观点、 期待、观点、渴望、自我是隐藏与内在世界的。
去年上星光时有一项作业就是按这个冰山理论写觉察日记,当然今年咨询师实操课也在做这个作业,只是今年大家写的比较简单只写四项,从上到下依按事件、行为、情绪、需要来写。每天记录自己的行为,看看引发自己行为、尤其是有情绪的行为背后的需要是什么,通过不断地自我觉察,了解了自己,就可借用一些可行手段满足自己的需要,不断疗愈,不断成长。
最早把冰山引用与心理学的是弗洛伊德。
![](https://img.haomeiwen.com/i5825232/896fcf9add374283.jpg)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包括意识和无意识现象,意识犹如浮出与海面的那一小部分冰冰,更多的更大的冰是隐匿与水底看不见的无意识。无意识又可以划分为前意识和潜意识。前意识是指能够进入意识中的经验,潜意识则是指不能进入或很难进入意识中的经验,它包括原始的本能冲动和欲望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的关系是:意识只是前意识的一部分,二者虽有界限,但不是不可逾越的;前意识位于意识和潜意识之间,扮演着“稽查者”的角色,严防潜意识中的本能欲望闯入意识中;潜意识则始终在积极活动着,当“稽查者”放松警惕时,就通过伪装伺机进入意识中。而且他认为,潜意识的心理虽然不为人们所觉察,但却支配着人的一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