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8246284/12a5d2ace6115c29.jpg)
共情是一种非常难得的境界。在心理学上十分忌讳主体与客体之间有着过多的情感共鸣,但是又无法避免的,主体与客体之间没有情感的桥梁,就无法沟通,无法唤起客体之间内心的畏惧与=情感个宣泄。把握这个度是十分的难。作为客体的我们适度的游离适度的靠近,做到不偏不倚。举个非常常见的例子,在别人哭泣的时候,大多数的人会去选择善意的规劝,不要哭了。但是没有以为到哭泣也是情感疏通的一种,这个时候,你选择规劝,就是规避了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情感交流,无法在共情的基础上去接近客体的内心。如果你选择去安安静静的看着他哭泣,这也不失为一个良策,会让可以足够的私人的空间去释放,但是最佳的处理方式是在给与最大的私人空间大的同时与他达到情感的共鸣,这样会有一种患难真情的经历,可以有利于接下来的沟通交流。这个就是一个非常常见的同时也是非常典型的例子。但是这又涉及到了独立性的原则,客体和在主体之间一定要保持原则上的独立,不能再思维上进行过多的干预,如果无法保证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独立那么对于主体来说,他很有可能会被客体影响到自身额情绪,从而无法客观的进行干预就会对效果大打折扣。对于客体来说,没有思维的独立性,那就是以为这会产生过度的依赖性,在结束治疗之后会对我们的主体产生依赖,影响只治疗的后期的回复情况。这里的话有个非常出名的言论,不是心理大家懂得发言却是讲出了真实,鲁迅曾经说了不是所有的痛苦都能共通,这就意味着不是所有的情景我们都能触发共情,所以对于思维力度懂得把控是非常重要的。再者如果无法保证思维的独立性的话,那么又会有另一个概念出来,心理暗示。这个心理暗示的能量非常大,对于此在各国的心里学家都对此作了大量的实验,大家比较熟悉的是美国对于极刑犯人的滴水实验,就是一项依靠心里暗示的能量,达到意想不到效果。在这个过程中,会对实验实施者的心里能量消耗过大,所以不轻易的去尝试,同时也会对受体产生非常的或者是不可逆的损伤。
![](https://img.haomeiwen.com/i18246284/1d255d9444ad45c7.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