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6日,到2018年8月24日,短短110天,滴滴顺风车,这个在分享经济浪潮中,最为“成功”的产品,便利了太多人的出行,却也无情夺去了两个女孩子的生命。
悠悠万事,生死为大。出行再便利,又怎么能和生死相比?
如果连最基本的人身安全都无法保障,那么这次“伟大的创新”,根本提不上创新,更提不上伟大,而变成了作恶的工具!
相信这些天,大家一定看了不少文章,也一定有太多的情绪需要宣泄,K叔也一样。那是两条无辜的生命啊,她们那么信任滴滴顺风车,但想不到这辆车却载着她们一去不回。
滴滴有没有罪?一定有!
滴滴要不要抵制?一定要!
滴滴要不要追责?一定要!
这些天,无论是官媒还是自媒体,都在控诉滴滴的N宗罪:
垄断造成的不自省;
工作人员的渎职;
乘客隐私的泄露;
软件功能的漏洞;
报警流程的繁琐
……
太多的因素造成了这些无法挽回的悲剧。
今天看新闻,已经有多个部委开始约谈滴滴,滴滴的顺风车业务也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全面下架,接受又一轮的严厉整改,而大范围的抵制滴滴行动,也在朋友圈里刷了屏。
这几天,我也一直在想,滴滴平台的缺陷,固然需要讨伐和追责,但是,罪大恶极的那两个人渣,反倒被我们忽略了……
滴滴无疑是他们手里的杀人工具,工具本身是有问题,而造成惨剧的原因,归根到底,其实还是人的问题。
我开始在网上查资料,发现这两个凶手的信息其实并不太多,但从那些只言片语的报道中却发现,这两个人竟然存在着惊人的相似。
这些相似之处,或许不能作为一个人作恶的充分条件,但却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个人开始作恶的前兆和迹象。
01成长中爱与教育的缺失,让他们失去了辨别是非的能力
周杰伦有一首歌,《听妈妈的话》。第一次听我还在上大学,那会儿正是感觉自己“翅膀硬了”的时候,对歌词嗤之以鼻:人活一辈子,为啥一定要听妈妈的话呢?
但慢慢娶妻生子,进入社会,我对《听妈妈的话》有了新的理解:
妈妈的话,一定要听。这里妈妈的话,并不是那些可有可无的耳语唠叨,而是真正的大是大非。
我当年支教的时候,一直思考一个问题,村子里的孩子们家庭条件都很差,青壮年男人全都去打工了,村里剩下的都是老幼病残孕的配置,可为什么孩子之间会有这么大的差别呢?
在做了太多次家访之后,我找到了答案:孩子之间的差距,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母亲的差距。
那些极其顽劣的孩子们,母亲的教育通常属于软弱或放任状态,即使家境贫寒,依然把孩子当成了小皇帝,只有一味的娇惯,没有是非对错的教育;
而那些优秀懂事的孩子们,母亲的教育则相对严厉很多,她们绝大多数连初中都没读过,早早地成为家庭妇女,但是对孩子的教育却始终有着底线和原则。
再看看这两个人渣:
郑州空姐遇害案中的凶手,刘某华:
看见这人渣的照片都恶心!
家中独子,母亲精神失常,父亲为人老实,即使家庭如此贫困,也对儿子的要求百依百顺。村里的邻居说:“成天给他爹打得没处儿跑,还打他娘嘞。庄里没人敢拉架,谁拉他骂谁。问他爹要钱,还限时间(必须给),不给就打。”
再看这次乐清事件中的人渣,钟某:
同样是家中独子,同样是家里的祖宗。七八岁的时候,父母在外打工,爷爷奶奶把他带大,或许是对孩子教育缺失的愧疚,父母对他“宠得很”。而他们和邻居谈起儿子的时候也是连连摇头:“不成材,就知道要钱,也不知道花哪里去了。在家里也管不住,一说就要跳飞起来。”
在我山西老家,有一句关于教育孩子的话,叫“要有怕局”,就是孩子一定要有怕的人,怕的事,这是大是大非,底线和原则。
而刘某华和钟某的成长中,显然缺失了太多的教育和限制,早已脱离了家的“怕局”,连父母都要打的畜牲,又有什么事情做不出来呢?
02毫无节制的透支消费,让他们陷入了越借越穷,越穷越借的恶性循环
传统教育里,节俭是美德,但很遗憾,这些年,消费主义大行其道,尤其是越来越追求“活得漂亮”的年轻人,更是把透支消费看作是自己高品质生活的体现。
赚了钱干嘛?花呗!
花完了怎么办?刷信用卡呗!
信用卡还不上了怎么办?分期还呗!
分期也不够怎么办?贷款呗!
贷款还不上了怎么办?接着再贷呗!
……
这些不明真相的年轻人,把“消费主义”看成了最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一步步走入了越借越穷,越穷越借的恶性循环。
但其实他们没看到,在消费主义背后,隐藏着一个巨大的危机,就是脆弱的赚钱能力和未来的不确定性。
尤瓦尔 · 赫拉利在《人类简史》中,一语戳破了现在的消费主义骗局:
在中世纪欧洲,贵族浪掷千金、尽享奢华,而农民则是省吃俭用、锱铢必较。
但今天情况正相反。
大富豪管理资产和投资非常谨慎,反而是没那么有钱的人,买起没那么需要的汽车和电视机却毫不手软。
有钱人的最高指导原则是——“投资!”
而没那么有钱的消费主义者,最高指导原则却是——“购买!”
显然,两起案件的凶手,都属于透支消费的拥趸:
刘某华:三四年前因为骑摩托车把人撞成了植物人,父亲把家中的所有积蓄拿出来,赔偿给对方三十万,把这个家彻底掏空。而刘某华出狱后,依然不思悔改,继续大手大脚地花钱,借钱,几年来欠下了四十多万。而作案车辆也是分期付款买的,父母每个月帮他付贷款。
刘某华的家,家徒四壁
钟某:平时花钱大手大脚,每个月工资只有1000元,花完后就经常向父母要钱。曾经向父母借了8万元开奶茶店,最后亏了十多万,而转让奶茶店的钱,没有还给父母,而是买了那辆作案车。而他在过去半年里,竟然在57个现金贷平台有申请记录,成功了56次,其中最近一个月借款次数高达31次。
钟某的家,同样贫穷拮据
这些毫无节制的透支消费,让刘某华、钟某这种及时行乐的年轻人,像滚雪球一样,债台高筑。
他们也不会再有梦想,因为梦想在一屁股债的现实面前,太过脆弱。他们不得不为了还清债务,拆东墙补西墙。或许最开始,仅仅是为了买一台iphonex炫耀一下,结果债滚债,最后不得不铤而走险,或抢或偷,作恶便就此开始。
03不务正业的无所事事,让他们找不到生活的方向和意义
毁掉一个人的最好方式,就是让他无所事事。
为什么呢?
第一,丧失了自我认同感。
人是社会动物,社交则是基本需求,与社会隔绝,便很难找到自我价值,当一个人发现自己在社会上没有价值的时候,便会本能地进入一种自我放弃的恶性循环。
第二,失去了社会约束力。
人的约束力,其实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周围的环境。那些无业游民,早已经过惯了自由生活,自由到已经逐步忘记了所谓的社会道德与法律的限制。
刘某华:沉迷游戏不可自拔,案发后他的一个枪战游戏账号被扒出,游戏中那些价值不菲的高级装备似乎成了他失败现实的心理安慰。
钟某:沉迷赌博,几十万欠款,像怎么堵都堵不上的窟窿,这也解释了他当时作案时竟然还强迫女孩转账9000元,可见其被钱逼得走投无路。
为什么“金三角”地区是世界上最大的毒品聚集地?因为泰国、老挝、缅甸,谁都管不着。
金三角地区,农民被士兵监视种植鸦片的场景
同样的道理,为什么“无业游民”的犯罪率要远高于有工作的人,因为一旦失去了周围环境的约束,自我约束力也就土崩瓦解。
公司?领导?同事?家人?朋友?
这些东西,对于他们来说都是一片空白,完全无需顾及,无限制的自由状态,也从心理上降低了自己的犯罪成本,而一旦一个人变成了谁都管不着的“自由人”,便会沾染上低俗恶习,而这些低俗恶习的下一步,便是作恶。
04无处安放的冲动情绪,让他们变成了十恶不赦的魔鬼
在《你的生存本能正在杀死你》一书的开头,作者问了一系列问题:
请问你是否很容易因为一些无关紧要的小事而发脾气?
如果排队时突然有人插队,你是否会觉得很生气?
你是否一觉得饥饿或不安就立刻去找吃的?
你是否无法自控地查看短信,或想着永远也做不完的一堆事情,搞得自己身心俱疲,甚至几乎崩溃?
而上面这些焦虑和冲动情绪,其实都来自于我们人类进化过程中形成的敏感的生存本能。(看到狮子,本能地产生恐惧,激素上升,拔腿就跑)而懂得情绪管理的人,会妥善的关切和照顾自己的情绪,理性地做出正确的选择。
而那些情绪管理失控的人,只会一味放纵甚至放大自己的本能反应,靠着过激的言行来释放自己的负面情绪,在生存本能的主导下,一步步陷入不良的行为模式,从而造成了毁灭性的影响。
刘某华:性格古怪,情绪极不稳定,村里的人都不敢跟他说话。曾经因为一次琐事,扬言要把自己的叔叔砍死,两家本来是邻居,叔叔害怕地搬走了。村民说,曾经看到他心情不好的时候,竟然开着车撞墙,显然他的情绪太容易失控。
钟某:性格内向,不爱说话,但生性不喜欢被约束,多次创业,均以失败告终。后来成天在家游手好闲,也不出门,父子见了面总是吵架,因为矛盾越来越深,争吵不断。
他们无一不是情绪的奴隶。
连岳在最近的一篇评论滴滴事件的文章中,提到了三种无法阻止的犯罪:
一是抱着必死之心的犯罪;
二是极高明的高智商犯罪;
三是极愚蠢的低智商犯罪。
而这两次滴滴事件的人渣,显然是第三类人群。
他们没有所谓的必死之心,没有所谓的高智商,也没有任何的深谋远虑,他们就像被情绪掌控的木偶,愚蠢地被情绪牵着鼻子走。
孤独,则淫心生;
贫穷,则歹心溢;
愤怒,则杀心起。
不顾后果,不管未来,不辨是非。
一次冲动,便成为了魔鬼。
05
孔子曾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志于道,是说做人立志,要遵循天良、人道;
据于德,是说为人处世,要有准绳;
依于仁,是说行走人间,务必善良;
游于艺,是说要想精进,必须专注于一份事业。
而对比着看,这两个人渣:
失道、无德、不仁、无艺。
这或许就是他们一步步作恶的蛛丝马迹。
完
我是简书作者kris,
85后/二胎爸爸/会计在读博士/500强央企/减肥达人/马拉松跑者
这几年干过的丧心病狂的事有:
3年陪孩子读了300本书/一年大山支教/半年拿到10个500强offer/2个月在职考上了财经类top学校会计学博士/半个月训练完成首个马拉松/1个月瘦了20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