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足足工作五个半小时。一年到头,持之以恒!难道这还不算成就!这可不是那么轻而易举的!

这是什么?是对自己心满意足吗?是妄自尊大吗?不,不,这是实现本人愿望的一种幸福。一个不断实现自己愿望,并为自己的愿望生活的人,能给人们带来最大的利益……由此产生了对自己而不是对别人——对别人我们都会,首先应当是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在某种程度上,他写的东西像是为自己写的,他用自己写的东西衡量自己。大部分名目繁多的论文都是为别人而写。
从事写作是为了教导别人,而不是为了理解自己和在内心进行自我教育。我认识一些作家,他们从未从自己所写的东西中做出任何针对自己的结论。他们坚持的东西,同他们本人没有任何关系。唯一的一件事就是当他们的书遭到反对时,他们就赶紧去捍卫它。教育的是别人,要求别人去思考,号召别人去行善……作者在这种情况下无论如何也不愿把自己的论断用于自己身上,他认为自己有权把自己同别人区分开来。重要的是他的思想是有益的,他为自己思想的正确性负责,而不是为他的思想是否同自己的生活和谐一致负责。两者相符或相悖,这并不重要,谁也管不着,重要的是自己才华横溢。有才华或是没有才华——一切正是围绕着这一点转动(最多也不过如此)。至于这个才华横溢的人自己信奉什么,他本人的道德如何,他是否遵循自己所号召的一切——这是次要的。
暂时一切都还好说。
因为还没有碰到那么一个人,他对别人的要求和对自己的要求是完全一致的。等到有那么一个人的时候,我们马上就会感到和谐一致的优越性了。所以当我们在科学家、哲学家、作家、思想家和教导别人如何生活的人中找到具有崇高道德品质的范例时,我们是何等喜悦!俄国文化史上这样优秀的人物特别多——有弗拉基米尔·维尔南茨基、列夫·托尔斯泰、弗拉基米尔·柯罗连科、尼古拉·瓦维洛夫、华西里·苏霍姆林斯基、伊戈尔·塔姆58……
我们带着一种非常特殊的感情阅读艾伯特·施维采尔的《文化和伦理》一书。施维采尔正是以自己毕生的功勋赢得了向我们心灵发出号召的权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