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日本文化,从和果子开始。

第一次见到这么迷人的点心,我就深陷其中了。仿佛记忆深处的某个地方被唤醒,让我沉醉不知归路。
我一开始只是默默地喜欢,因为咱们中国人提起日本都是充满戒备和排斥的。直到一天,我进山区,遇到了一个90多岁的老奶奶,她每个月月初,都会用面捏一朵当月的时令花朵。竟然与和果子每个月塑造当季花草果蔬的惯例不谋而合。

那和果子会不会与中国点心有些渊源呢?我通过百度一下发现,哪里只是有渊源那么简单,这分明就是当年的淮扬船点!而且当年人家也不是学过去的,是直接挖了两个淮扬船点师傅回日本的。竟如此粗暴直接!

当然淮扬船点在日本落地生根后,结合当地特色做出了樱花等造型,渐渐变成了今天的和果子。所以当我分享我做的和果子给周围的朋友时,我说:“我不是精日分子,我爱的只是陌生化后的国粹!”

自百年前那场轰轰烈烈的“西学东渐”运动来,以文言文为首的传统文化被鄙弃,中国强行西化,连个过度都没有。后有“文革”动荡10年,更把中国传统视为糟粕,撕烧殆尽。
改革开放后,中国几乎全盘西化,浮躁敷衍,是以中国人接触日本文化后,就会被他们的那种安静专注所吸引。而这种静守专一,却是从我们这里拿过去的。
君不见,那游客热衷的“流水素面”,不就是赤果果借鉴的《醉翁亭记》里的“流觞曲水”吗?所谓萌萌哒雪媚娘,不就是糯米面和奶油做成的粘豆包吗?

更有“凌晨四点半,起看海棠花未眠”的名句,那分明就是“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的白话版嘛!还有见面的礼节,服饰的细节,说话的敬语,言辞的含蓄等等,在我国的古装剧中还处处可见。

本来就是我们中国人自己的东西,我喜欢一下有错咩?
那么您也许要问了,既然日本文化是从我国抄袭过去的,那我们重学国粹就好了,为什么还要“精日”呢?话是这么说,但是对于我等学渣来讲,古代典籍,实在是太难了!

举个例子,日本的俳句和歌是学的我们的唐诗。他们流传甚广的有松尾芭蕉的
“闲寂古池旁,
蛙入水中央,
悄然一声响。”
“树下汤食上,
飘落樱之瓣。”
等等,这如果让“苦吟一个字,捻断数根须”的古代文豪们听到,估计要笑他不通对仗:什么呀,分明就是打油诗嘛!但是我们喜欢呀,又幽静又风雅,主要是还能听得懂~
所以就是——学渣的日本人学到的中国文化恰恰能被学渣的现代中国人听懂!

日本文化可以说正好弥补了中国迅速西化后的文化断层,我们现在喜欢日本文化。估计再过几十年,我们的国之精粹强势回归,泽被国人,日本又要来向我们学习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