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撩开夹门关的面纱》第二篇 铜浇铁铸的骨骼
第八章 万福桥
万福桥俗称新桥,1909年开建,1914年初通,1923年全部完成。1912年万福桥主体工程完成后,因资金不足而停工。杨洁俺在庆元桥头族兄杨礼丹家中,两次宴请“三圣会”舵把子、管事等头面人物后,辗转四年化缘集资建桥。他扮游方道士,以阴阳地理和行善积德开导四处化缘,得到高兴场木溪沟保正(保长)杨应选的大力资助。
杨吉庵,生卒不详,名廷祯,字绍涟,号吉庵,夹门关任坝人。自幼熟读诗文经史,曾为清末五品蓝翎职御。万福桥是他告职归田后,为家乡所做的一件大好事。为解决万福桥修建资金短缺问题,1912年在庆元桥头族兄杨礼丹家中,宴请 “三圣会”舵把子、管事等头面人物。通过两次宴请,一致推举他为“三排出山闲大爷”。他利用袍哥组织的声望,装扮成游方道士,四处去化缘集资。1916年在高兴场木溪沟头,得到了杨应选的大力资助。前后经历12个年头,万福桥终于竣工,在1923年3月28日,举行了 “开桥”(即剪彩)仪式。在清光绪年间,杨吉庵和杨湾村的秀才杨真庵,倡导建成了千字坎湖边的“文笔点榜塔”。塔高六层,周为六方形,每层自下而上逐渐缩小。第六层顶端塑一陶罐,灌顶端塑一朝天文笔。“文笔点榜塔”不知毁于何年何月,今仅存遗址。
杨应选,生卒不详,高兴场楠木溪沟头人,世人都称他为称杨善人。承有祖业,且克勤克俭,省吃俭用,积累了相当大的家产。他穿一双草鞋,领着穿一双千层底新布鞋的独生儿子去赶夹门关。过河时,他弯腰脱下草鞋别在腰间,光着脚丫涉水过河。他儿子却穿着布鞋,连蹦带跳地涉水而行。他怒不可遏,认定儿子不是持家守业的材料。他想,与其日后家业败在儿子手中,还不如行善积德,为乡亲们在此处修建一座桥梁。杨吉庵来劝说化缘,杨应选将自家的13座水碾、400石租田,变卖成纹银2600两,分两次运到万福桥建筑工地。为预防送银路过天车坡遭棒客抢劫,他身穿褴褛衣衫,背着百果眼背篼,手提捡粪夹,蹒跚来到建桥工地,找到杨吉庵献出银子。万福桥建成后,在万福桥中间的望江楼上,塑刻杨应选石像。1923年3月28日,特邀杨应选参加万福桥的“开桥”仪式。
《直隶邛州志·民国志》:“夹关之踏水桥,不知始于何年,新修桥楼长二十三丈,石洞七,高二丈,阔半之。阁道二十三间,成于宣统元年,号万福桥。邛州伍肇龄命名,名山吴之英书碑,綦江县举人邛州训导戴纶哲撰序,其文曰:夹门关在邛南八十里,首受蒙水分导之,北流而下,注于文井江前。予忝铎是邦,因杨氏建坊,偶至其地,见两山夹岸,如门中横一水,旧置石桥二,皆矮小,夏秋溪流暴涨,溺者恒众,予窃相其势,谓绍涟杨生曰:下许可建一高桥以利往来。生曰:此吾先生邦林公志也,行当竭力谋之。盖乘舆济人,轲非郑相,而河渠成志,固载汉书。似此与立之谈,初非为风水计。嗣予挂冠回籍,被议自讼,而文字之孽,日扰于身,誓为封笔者已屡易寒暑。今春得生来函,谓斯桥告成,岸阔二十二丈,为洞有七,高二丈,宽一丈,上建桥楼二十三间,综费一万余金,其中困难莫可言状。寻蒙崧生伍老夫子题名曰万福桥,取万福攸同之意,故不惮千里,请予为记。予顾谓诸子曰:有志者事竟成,杨生之谓也。夫天下无难成之事,第以辛千苦万,而议谤交乘,人自不耐耳。苟充是志以干国家,则堂堂中土,究何难震烁寰球,而登三迈五,予亦焉得而记之,为记年记月,自古有徵。是役也,始于前清已酉年秋九月念四日,竣于民国甲寅年(1914年)三月二十八日,是为序。”戴纶哲即戴纶喆,生卒不详,字吉双,四川綦江(今属重庆)人。《益州书画录》略云其为“举人,官卭州训导”。据赋集自序及赋后其侄戴世怀跋可知,戴纶喆少从吴松轩学赋,后受知綦江田子实。再南游黔,北游至京,晚年返乡。光绪七年(1881)主讲四川瀛山书院。著有《汉魏六朝赋摘艳谱说》《綦江续县志》《四川儒林文苑传》。
书碑的吴之英先生,在他的《吴之英诗文集》中有《万福桥碑记》:“夹门关,约江而峡,旧有桥,六七月江水涨,冒桥蚀岸,厉者溺焉。宣统之元,杨君绍涟以其师母杨氏节孝闻于朝,报旌如例,始成坊,议改营桥。绅耆集百五十人,佥曰:材质夥则费过繁,劳力久则人易倦,为之未必成;成,未必适于议也。君曰:涟诚贫窭,不足与重役,然是桥之当改营,先君尝有遗命,今醵诸义财而彻会之,节其可节,费其可费,庶有当诸子意乎?策其成以蕲适于议,懋哉,懋哉,未敢期也。甲寅(1914)年春三月,桥成。英之为之题石。岸相去二十丈,石洞七,高二丈,阔半之,阁道二十二间。是役也,土之工,石之工,木之工殆准也。糜万金有奇,息役而筹赀者再。中经国变,兵火震荡,几将一篑止焉。盖历六年而后蒇事。君之起而顿,转而仆,自力而振,以跻于其所极者,与善所推施,半有恫于君之坚苦也。英尝谓善量无闳,至和者与物大同。儒者每称博施济众,不如欲立欲达。毗舍浮佛,亦谓得平心地,世路自平。然谓子贡非仁人不可也,谓持地非菩萨不可也。”吴之英(1857-1918) 字伯朅,号蒙阳渔者,名山人。清末民初四川著名学者、经常家、书法家。曾任资州艺风书院及简州通材书院讲席、灌县训导、成都尊经书院都讲、锦江书院襄校、国学院院正。曾响应“康梁变法”,组织“蜀学会”创办《蜀学报》,并自任主笔。戊戌维新失败,愤然回乡隐居,研究学问,专心著述,有《寿庐丛书》七十二卷著述传世。当时的文学家、书法家赵熙称赞:“其书瑰玮”。
万福桥建双檐桥楼15间,护木栏高2米,主楼脊高5米。楼正中一阁楼亭,塑杨应选石像,正襟危坐,端视前方。楼阁横匾 “江楼千古”,左右两侧横匾为“天理”、“良心”。15间楼柱均挂木刻楹联,额挂横匾。
桥南第一联曹锡山撰书:“这里偏多题柱人,问两汉文章,谁无愧当年司马? 此间不少知名士,藉一楼风月,我为访高卧元龙。” 颜其额曰:“一将档关”,胡星伯书。桥南第二联胡星伯撰书:“此间与函谷同称,一水达君山,知有人骑牛来去;这里距琴台不远,万金团沙坝,问何日司马留题。” 桥南第三联:“二百贯钱一善果,三千年事有根基。”桥南第四联:“不为世俗所牧,唯求我心之安。”桥北第一联李阳生撰书:“安步自江上行来,喜春日踏青,夏风祛暑,秋宵对月,冬岭探梅,肘后背行囊,槛旁排酒具,游目骋怀,漫道此间无乐土;举首向楼头望去,看群峰拱璧,双虹卧波,一水中流,两街并立,门前植垂柳,桥下数归舟,山光浪影,庸知是处即秦淮。” 颜其额曰:“功参叁两”,清末举人侯补知县杨协中书。曾任邛州知州刘鸿云,在离开邛崃九年后,再度来邛,游夹门关时写了一首《重游夹门关有感》:“虹影三桥沉夕照,人家两岸起高楼。此间风景如斯福,漂泊羁人自可留。”
1935年11月,川军为堵击红军,在桥中部钉两根巨木,强通汽车运输兵员和军需物资,自此桥受损,遂现败象。1948年六月初六凌晨,白沫江大水,万福桥毁,仅余坡岸和鱼嘴。据传,刘沟龙洞坪,山溪注洞中,洞中出龙,顺流而下,夹关大水漫过街面。团总机枪向水里射击,龙受伤,尾巴横扫,万福桥垮塌,云云。
1978年3月开工,在遗址万福桥上建长80米、宽6米、高5米的大桥。1981年元月峻工,更名为 “夹关大桥”。硚头竖碑,由林阳生撰碑序,杨开忠书碑。2014年灾后重建、风貌打造,将“夹关大桥”上的低矮护栏提高,在栏壁上装风俗、风景图画,在护栏柱上雕刻十二生肖图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