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非常快速地翻完了这本书,前面关于岭南地区的记录看得较为仔细,后面就以看图为主了。
《中国与中国人影像》(Illustrations of China and Its People,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5月版),作者是英国摄影师约翰·汤姆逊(John Thomson,1837-1921,苏格兰摄影家、地理学家、旅行家)。译者为徐家宁,是一位长期从事中国老照片研究和收藏的学者。
从该书前言得知,中译本的出版得益于秦风老照片馆所收藏的整套原本。据网络上的介绍:秦风,本名徐宗懋,为台湾著名媒体人和文史学者。近10余年来,他在海内外搜集历史照片等资料,并成立“台湾文史工作室”,在台湾出版了60册之《20世纪台湾》,在大陆出版了《铁蹄下的南京》、《岁月台湾》等多本历史图文集,在两岸文史界和收藏界独树一帜。(来自 <https://zj.qq.com/a/20140928/029573.htm> )
而该书也冠以“秦风老照片馆系列”,同系列的还有《岁月台湾》(秦风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08-8-1)、《一个时代的谢幕 : 蒋介石私人摄影师作品集》(秦风老照片馆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07-12)、《残园惊梦 : 奥尔末与圆明园历史影像》(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秦风老照片馆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10-8)等。
下面来说一下正文,这本书中译本有一个副题名是:约翰·汤姆逊记录的晚清帝国,共分为四个部分,大致是按照游历的区域来划分的。第一部分是珠江三角洲一带,第二部分是潮汕、福建、台湾一带,第三部分是江浙沪一带,第四部分是京津地区。
在我快速翻阅完这厚厚的一本后,我的几点感受是:
1、在约翰镜头下的民众,眼神大多是呆滞、迷茫、惊恐,几乎没有看到面带笑容的。这一方面出于当时人们对于照相会摄取人灵魂这种迷信说法的恐惧,以至于他们无法正常地面对镜头。而另一方面更多的则是民众大多数都经历着苦难,社会动乱和生活的艰辛,很难让他们有发自内心的笑容。
2、作者在游历中非常精准地捕捉到了中国社会的时代特征。尽管大多数的篇章文字篇幅都不大,但是作者多次提到因为中国人抗拒照相导致其拍摄中遇到种种困难以及想记录下来的东西未能如愿。但是在所呈现出来的画面中,作者还是极具敏感地展现了晚清时期的某些典型时代特征,如广州一带以船为家的疍家女孩、吸食鸦片的人们(分别展示了穷人和富人的两种状态)、广州商行、中国女子的小脚、旧式牌坊、中国女子的发髻、刑罚、满族女子的婚姻等。他的观察细致入微,令人佩服。
3、呈现出了普通人民的众生相。在这本书中,几乎各种阶层人民作者都有所捕捉到,皇亲贵族、学童、疍民、曲艺人、僧人、烟客、读书人、妇女、女佣、拣茶工、车夫、乞丐、小贩、医生等,正是因为有着各类群体,而又多是普通民众,他们聚集起来所反映出来的正是当时真实的社会状况。也正是因为这一点,才有了我前面第一点感受,人们的脸色看不到幸福和快乐。
……
一时想起来的感受就这么多。引用一下译者徐家宁对这本书的解读,他说“很多时候文字并不是照片的附注,而是以照片为文字做说明”。我也有这样的感受,有时候作者围绕照片中的一个主题,会洋洋洒洒谈论许多,所谈论的内容早已超越了照片方寸之间,这种时候照片就成为文字说明了。不管怎样,文字和图片都是相辅相成的。而如若考虑照片的成片时间,那当然是照片的分量更重,毕竟19世纪的照相技术尚未普及,我们很难集中看到这么大数量的老照片。
----
汉堡今天白天严重睡眠减退,睡了三觉,合起来都不到一小时。晚上我继续整理民国藏书家数据,把姚梓芳的文集翻了一遍,进展还可以。
于是,已然到了晚上11点,有点不知道更新什么好。翻出来之前写的这篇读后感,暂作更新吧。
2021.12.17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