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自传体人生的故事写完了[笑cry]。一会儿就给付费用户更新。但是我想把最后的三条建议,免费分享给所有人:
-----------------------------------------------------------------
从一个人的角度来说,36岁的我已经快步入中年。但是对于一个专业人员,36岁才是职业生涯的开始。我还需要不断的调整职业生涯,做好转型,寻找更多的平台,才能实现下一次跳跃。
在这之前,我想分享的事情是,经过我这些年的生活经验,和不断的挫折,我总结出来的一些“方法论”:
1. 不断寻找导师,一定是有用的。人生有无数次“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经验。总有人讨论,要当一个优秀的人,最重要的品质是智慧,或者勇气,或者气魄,或者其他一些虚无飘渺的东西。
但实际上,最重要的品质是“倾听”。不带偏见,虚怀若谷,听深意和内涵,在听的时候动脑子,这种倾听是最重要的。
你能从倾听中明白很多,不掉大坑。聪明的人,都是学习“间接经验”的,人并不需要通过一次次的栽跟头来学习。
很多人总是告诉你,人需要“试错”。这话是没错的。但所谓的“试错”是指,你在穷尽了自己所有的方法,网上查资料,到处请教人,还是不知道该怎么办,于是只好试试看的情况下错了。
但其实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不是“试错”,是“犯错”。他们因为没有倾听别人,没有在倾听之后认真思索,就去犯了本来不该犯的错误。这点我们所有人都需要警戒。
2. 选对战场才是打赢战争的第一步。转行要慎重,即便要转行,也要进行“战略转移”。每一次转行,都是在拿你的弱点去跟别人的强势去硬碰硬。
我导师说的那句“适者生存”,在这里也是适用的。社会不是学校,最优生存策略并不是跟人硬碰硬,而是在自己优势最大化的地方去生存。这就是“选对战场”。
假定你现在处于专业A,你对专业B非常感兴趣。一般庸人的做法是马上放弃A,而迅速转行到B,而聪明的人的做法是找到A和B的交叉点,把两个纵深都做好。
有一次我回到母校清华大学,老师们都说,清华现在改变人才培养策略了,要把我们的研究生都培养成“H”型人才。所谓H型,就是在两个领域有很深的知识,在两个领域的交界处,有非常广泛的知识。
为什么清华的老师都这么说呢?因为这是一群非常有智慧的知识分子,分析了未来中国的就业和人才市场,经过了很多次思考和讨论,得到的结论。未来的中国就缺H型人才。
你在A专业里面,同时对B感兴趣,非常好。这就是你转型成H的机会。
3. 做人要厚积薄发。储备精力,储备实力,储备能力,储备知识。并且你要随时带着一个“监视”的眼睛,去看生活中哪些事情是消耗,而哪些事情是储备。
要过一个“有意识”的人生。有很多人,每天看似很忙碌,但其实分分秒秒都在做消耗的事情,并没有为自己储备什么。
如果你长期陷入这样的境地,职业生涯就会很难了。人的整个职业生涯都在和各种让你消耗的力量做斗争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你一定要有敏感的意识,自己到底有没有成长。
你是你自己的保镖,也是自己的教练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