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竺冰落
“经历过大孤独、大绝望的人,会懂得《风声》给你的大坚韧和大智慧。”
麦家的《风声》以广袤复杂的历史为背景,采用不同角度的叙事,将创作的凝聚点放于个人身上,以个体视角来触摸、感知历史,从而凸现出作家对革命历史的独立思考与深度追问,体现出革命人士的无声呐喊,激励后人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风声》是当代作家麦家创作的长篇小说,发表于杂志《人民文学》2007年第10期,首次出版于2007年10月。本书曾获《人民文学》杂志优秀长篇小说奖,作家个人也因此获得华语文学传媒盛典年度小说家奖。
该小说从不同的叙事角度讲述了中共地下工作者“老鬼”的故事。小说以日伪追查打入其内部的“老鬼”为切口,将特情、侦破等故事要素与小说艺术、人性的发掘熔铸一炉,故事发展扑朔迷离、险象环生,充满理性与情感的高强度较量。
麦家,本名蒋本浒,中国当代作家、编剧。1964年出生于浙江富阳,曾从军17年,毕业于解放军工程技术学院无线电系和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创作系。1986年开始写作,后因《解密》为读者所知,曾获第七届茅盾文学奖、第六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小说家等奖项。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解密》《暗算》《风声》,中短篇小说《陈华南笔记本》《两位富阳姑娘》,小说集《紫密黑密》《地下的天空》《让蒙面人说话》等。
这本书语言、心理描写细致入微,并附以对话、独白,全方位展现出历史背景下人性的不屈和对革命事业追求的无声呐喊。中国取得今日之成就,离不开这种精神。这种为了革命事业不顾一切的献身精神让中华崛起,为万世开太平。因此,每一个读者都应该学习这种精神,去感受革命成功的不易,从而继续为中华事业而努力奋斗。
小说《风声》用多层次叙事视角突出小说内涵。文本《风声》主要分为三部分:上部“东风”,下部“西风”,外部“静风”。故事发生于日伪时期。上部“东风”通过潘教授之口转述从其父潘老(李宁玉的哥哥)那听到的“老鬼”的故事;下部“西风”是“我”采访“老鬼”故事当事人之一顾小梦(潘教授的母亲、李宁玉的朋友)而得知的故事另一版本;外部“静风”是“我”对整个事件进行辨析与推理。三个部分虽然从不同角度,但共同还原出历史的本真。
第一,小说背景、内容、人物
故事发生在日伪时期,地点位于杭州西湖边的裘庄。全书围绕找出潜伏于国民党内部的“老鬼”(共产党)这个悬念来组织全文。小说各部分采用了较为独立的叙述结构,作者从三个角度来写作。首先,从潘老角度来描述“老鬼”李宁玉;其次,从顾小梦的角度来展现“老鬼”李宁玉,向读者展示出一个更真实的人物形象。最后,从旁观者的角度来客观展现“老鬼”李宁玉。小说看似混乱,但实则有条不紊。本文采用的是一种很后现代的多元主义风格,背后的逻辑是承认真相是无限的,而能够被记录下来的历史记忆只是一种“小真相”。确实,文学的真实是最高级的,而本书作家就真实地还原了历史的本真。毕竟,角度不同,看法也会不同。不同的角度会有不同的感受,从而表达不同的情感。
无论角度如何不同,我们既能从这篇小说中感受到共产党人“老鬼”李宁玉的心思缜密、处乱不惊、智勇双全、视死如归,也感受出她的紧张、无助、神经质和几近崩溃。人物足够全面、真实,才让读者更加感同身受。“老鬼”李宁玉,作为共产党深入敌人要害部门的谍报人员,放弃了女性正常的情感与家庭生活,与亲哥哥潘老假扮夫妻身份,完成了一次又一次重要的任务。当最大的危险来临时,她不但要保全自身,还需要把重要的情报在几乎不可能的情况下传递出去。但她最终还是成功了,向我们展示出一个真实可信的共产党女谍报工作者的形象。
第二,小说结构
小说结构采用的是并列式,分三个部分来全面展示“老鬼”李宁玉的正面形象。小说不断设置悬念,让读者的心情也跌宕起伏。文中多次铺垫、伏笔、照应,用细腻的心理描写来展现日伪时期共产党谍报人员生存的如履薄冰。小说分三个部分,每个部分均按照线状结构来由始至终、由头至尾,由开端到结局,一步步向前发展。
三个部分为读者全面地展示出一个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抱负的共产党谍报工作者。小说分别用共产党、国民党和“作者”对历史上同一故事的三种不同述说,即典型的“罗生门”式叙事结构展开,同时,小说结局开放,从而使小说悬念迭出,故事也愈发扑朔迷离。
第三,小说主题
小说以信念为主题,多次以全知的视点让“老鬼”吐露心声:“老鬼望着窗外,心里像夜色一样的黑。他/她并不担心自己的生死,因为他/她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他/她担心的是老K和同志们的安全…… 。”共产党人“老鬼”在关键时刻,并未退缩,而是即使牺牲生命,也要坚持完成任务。这其中体现出的是人性的光辉和信仰的力量。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确实,信仰对一个人,乃至一个国家都有强大的作用。信仰是人类特有的精神活动和最高层次的精神追求,也是支配人的行为的精神力量。正是对革命斗争的绝对信仰才铸就了“老鬼”李宁玉的铮铮铁骨。即使面对屈辱,乃至敌人的严刑拷打,依然初心不改,坚持完成任务。同样,也正是对革命事业的执著追求和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才使中国走向繁荣富强之路。
第四,小说《风声》与电影《风声》的比较
乔治·布鲁斯东所指出的: “小说与电影像两条相交叉的直线,在某一点上重合,然后向不同的方向延伸。在交叉的那一点上,小说和电影几乎没有区别,可是当两条线分开后,它们就不仅不能彼此转换,而且失去了一切相似之点。”
小说《风声》具有强大的叙事力量,引人入胜;而电影《风声》的表现力比小说更强。毕竟,小说讲究语言艺术,电影讲究视听艺术。两者各有优缺点,所以,我们都应学会欣赏各自的闪光点。《风声》小说是成功的,电影也是成功的。虽然两者所展现的侧重点不同,但都展现出共产党人之大无畏精神。不过,相比之下,电影中共产党人“老鬼”形象的塑造要更为完美,即永远无畏、永远机智、永远大义凛然。
电影情节与小说情节并不相同,电影《风声》中“老鬼”设定为顾小梦。电影结尾处有一段“老鬼”顾小梦的独白让人印象深刻,即“我的肉体即将陨灭,灵魂却将与你们同在。敌人不会了解,老鬼老枪不是个人,而是一种精神,一种信仰!”是的,共产党人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唯愿精神永存。这种情况下,“老鬼”是完美的,令人敬仰的,但不够真实。此外,电影过分渲染酷刑场面而冷落了小说的智力博弈。小说则多为心理描写,以语言为工具,从而给读者无限想象的空间。因此,两者各有优劣,还需读者自行细细体味。
本书读完,让人久久沉思。革命的成功,从来不是偶然,而是千千万万中华儿女不断努力奋斗的结果。国家有难,我们当义不容辞为国奉献;国家平安,我们也应居安思危、勉励自我。
历史虽已过去,但我们中华儿女当铭记历史,感恩革命人士的奉献,继承传统革命奉献精神,为祖国的未来发展不断增砖添瓦。中华之崛起重任,就在我们的肩上。我们要不忘初心、励精图治,争取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020年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蔓延肆虐全世界,给全人类带来了巨大的伤害。但中国在面对疫情时毫不犹豫、快速行动,坚持人民至上,科学防控,加强国际合作,展现中国精神。《易传》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种刚健进取、发愤图强、不屈不挠的精神能够让中华民族在遇到艰难险阻时勇往直前、不断攻克难关。
世间多难,人生多险,我们注定孤独,我们也注定坚韧。是的,国家的发展就如人的一生,都会有艰险,但只要我们鼓足勇气、勇敢起来,就终将战胜一切。共产党谍报工作者于历史洪流中的无声呐喊必将指引中华民族步入康庄大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