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 雪漠的《被误解了的佛教文化》
先认识雪漠,再读“被误解了的佛教文化”
百度上查询,雪漠,原名陈开红,甘肃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甘肃省专业作家,深造于鲁迅文学院和上海首届作家研究生班,西部文化学者,大手印文化研究专家,雪漠的文学代表作为长篇小说《大漠祭》、《猎原》、《白虎关》(上海文艺出版社)、《西夏咒》(作家出版社)等,其学术代表作为《我的灵魂依怙》、《大手印实修心髓》(甘肃民族出版社)等,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
佛教传世至今,世界上可能只有佛教才可以盛传二千五百多年。
孔子、孟子、荀子的儒家思想,老子、庄子的道(家)教文化,释迦牟尼的佛教(释家)。可以说儒、道、佛的思想影响了整个中国的历史。
佛教流传的历史看,是所有人类的事情,无关乎年龄和男女。在经济大潮的影响下,有一段时间都是老人们热衷和向往的,可喜的是今天,在时间的沉淀下,可以看见小孩、中年人和老年人都在学佛。经历了贫困的人们,一下子释放了赚钱的欲望,那时,人们已经迷失在大潮中。可是,有多少人知道,明白赚钱是为了什么?直至今天,这样的问题还是困惑着我们。不知道,这算不算是一种信仰缺失,条件好了,回过来,我们是不是需要思考,我们活着的目的是什么?我们应该追求什么样的生活?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因为如此,现在学佛的人,包括不同的年龄层面,而且文化程度之高,让人感到欣喜。真如雪漠先生所言“佛家也是一种思想,一种哲学,佛教文化其实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佛教不仅是现在给世人误会的“完全的宗教文化”,更是一种哲学,在中国,如果没有佛家的文化,那么我们的文化和历史就是不完整。
各种思想流派,有着不同的修行方法,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提倡一个“善”字,因此,其相互之间不矛盾,不冲突。但是,释迦牟尼出家的目的,就是为了寻求解脱生老病死等痛苦之道。佛教教义的基本内容简单地说起来,就是说世间的苦(苦谛)和苦的原因(集谛),说苦的消灭(灭谛)和灭苦的方法(道谛)。读这一段文字,离不开那时的印度历史情况。现今修行的人明白,佛教的目的是成佛,最基本的教义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而成佛,不是要成为庙堂上人们供奉的佛菩萨,而是一种精神领域的“佛”,庙堂上供奉的佛菩萨和罗汉,是一个形式上、具体化的佛菩萨的代表。诸佛代表性德;一切菩萨、罗汉是代表修德。
佛,无处不在,关键是在我们的心中。
浩瀚渊深的佛法,法门千千万万,我们得善学善入。善学之首是当机择法。修学,还需要有一定的慧根,《华严经》说,对于佛法“智学成涅槃,愚学增生死”,喻如“牛饮水成乳,蛇饮水成毒”。所以我们修行要得善知识的正确引导。
在物欲横流、时事变幻的今天,真实发菩提心。佛,是一盏指路明灯,在迷失世界里寻找自己心灵的归宿,给自己的给心灵留一块净土。末法时期,众生业障比较重,所以念佛法门特别的殊胜方便。念佛的殊胜,就在它简单容易,不需要很长的时间,也不需要任何仪式。无论什么人,随时随地都可以修行,所以这也是一个法门。
阿弥陀佛!
愿天下众生,学佛都能远离迷惑、执著,“破迷开悟,离苦得乐”!
——凌乱的文字,仅是一点浅显的认识,希望更多的善知识指引。
《被误解了的佛教文化》--雪漠
要谈善文化,首先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要挖掘善的丰富内涵,也不能脱离儒、释、道三家。否则,这个“善”字,就成了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有了这三家理论的支撑,这个“善”才会非常厚重,非常厚实,有渊源,有根基。
儒释道文化中,关于善的论述比比皆是,千百年来深入人心,也广为流传。
儒家的仁,就是对善的一种具体表述。比如:“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还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等,很多很多。
道家的“上善若水”,其人格修炼,除精神境界的自我超越之外,还强调在日常生活中亲身实践,即所谓“三千善行”。就是说,修道者,要求一定要积大善多少,小善多少,哪怕炼成内丹,出了阳神,也必须善行天下,完成三千善行。只有通过这种日常行为行善积德,才算功德圆满。儒道两家都强调在善心的基础上,还必须有善的行为。只是儒家的“善”注重入世,道家的“善”更注重心灵的逍遥自在,不为外物所累等。
“善”也是佛家的主要精髓之一,其实践者多被称为“善人”,其实践的宗旨讲究十种善行,如五戒十善等。我记得,季羡林先生曾在媒体上呼吁,说是传统文化研究不能忽略释家。这倒是的。我们平时谈国学时,对儒家、道家涉及较多,而对佛家就重视不够了。这种现象很复杂,一两句话说不清。但我认为,其中有一个原因是,很多人的观念中,一直把儒家、道家归为哲学流派、思想流派、文化流派,而把佛家归为宗教流派。久而久之,形成了一些误解、偏见与习惯性思维。
如果我们换个角度看,佛家也是一种思想,一种哲学。那么,我们就可以不因一些政策性的敏感,而讳谈佛教文化。现在,有时一些佛教学者――而不是教徒――也认为出版宗教著作很难。笔者的小说像《大漠祭》、《猎原》、《白虎关》,像《西夏咒》、《西夏的苍狼》,出版社都很喜欢。而像《我的灵魂依怙》、《大手印实修心髓》等等,曾在出版时屡屡遭遇尴尬。虽然我不是教徒,但因为内容涉及了佛教文化,总能引起诸多的误解和不便。
这种状况,甚至出现在一般性的文章中,我的所有文章,只有将佛教中的某些观点换成“老祖宗认为”――而不是“佛教认为”,才有人敢发表。更多的,即使是没有那名相,只要有那思想,便总是被编辑们拒绝。
笔者曾在法兰西学院等所在,讲过东方文化,其精髓当然是佛教文化。法国学界反响强烈,某家报纸拟出以专版,内容当然没有任何佛教名相的烙印,但因为其思想中有了佛教文化的精髓,虽然已那专版已签发,但最后还是被撤下来了,理由是:观点不对。
这种状况很普遍,仿佛我们的国人并不知道,佛教文化其实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它,中国文化便“残废”了。在我的印象中,许多哲学、思想、文化流派的表述,虽然言辞各异,但其内涵却很相似,究其核心,还是这个“善”字。“善”是什么?“善”就是一种利他、利众,从而达到最根本的利己。它就是指这样一种精神和行为。“善”的本质,就是善待众生、利益万物。千百年来,这些善的思想深入人心,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其中,佛教文化对“善”的弘扬最成体系,有许多重要的理论和礼仪,更有诸多实践性的指南。有人谈善文化不谈佛教,或是别有用心地解读佛教,对佛家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片面地简单地等同于迷信。还有人甚至认为,它是用来麻痹、欺骗、愚弄人的一种工具或手段,甚至于以讹传讹,造出无数的谬论。这一切,都给佛教文化发挥更大积极意义设置了很多障碍。那种诸多的谤佛者,无异会成为人类文化的罪人。
我认为,佛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因为佛教在印度几乎“绝种”了,现在在印度传播佛教者,也多为中国人――向全人类贡献的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之一。其实,我们只要反过来想一下,一种文化、一些理念,如果能伴随很多民族,伴随很多国家和地区,流传了几千年而不绝,这就充分证明了它的生命力,证明了它存在的合理性、必然性和巨大的文化价值。
我发现,无论是中国的雅文化,还是俗文化,其内涵和核心都渗透了佛教文化。也就是说,都在弘扬真善美这个主题时,佛教那许多流传下来的经典,承载了一种非常质朴的、属于人类心灵本有的积极的精神。时下,全球化、信息化、城市化,更是把各种价值观、各种文化思潮、各种意识形态搅和到一起。这时,我们特别需要冷静、清醒、反思,对那老祖宗传下来的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要好好地扬弃、吸收、传承并弘扬。
我更希望,能真正擦去蒙在佛教文化上面的灰尘,让它发出本有的光明。
雪漠凤凰网读书专栏: http://book.ifeng.com/zhuanlan/xuemo/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