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博士的时候,偶尔和一个博后聊天。她老板是个大牛,每次她给老师汇报研究进度时,都是非常小心翼翼的,老师说的很多她根本没明白,也不敢问,只能自己暗自揣摩。她这种心态很多人都有,甚至有时明知老师根本没理解自己的意思,或者很确信老师明显就是错的,但也是不能问的,如果,如果....老师也不会呢,那怎么收场呢?乖巧的学生甚至学会了讨好老师的方法,就是问一些可以几乎确信老师也会的问题,显示自己的好学,显示老师的博学。和老师的相处,就是和领导的相处,和老板的相处。这种现象正常吗?
学科前沿的研究充满了不确定性,为什么老师就一定不会出错呢,如果老师已经很明白了,那学生有研究的必要吗?我一直都坚信,争论才可以产生思想的火花,春秋时的百家争鸣,才会产生那么多思想火花的碰撞。如果研究讨论中,没人敢提出自己的不同,那就别讨论了,直接写报告结论算了。
作为一个老师,我一直告诉我的学生,“你觉得我错了,就直接指出来,不要害怕我不好意思,我也不会报复你的,因为我连你的名字都不知道,我很少记忆学生的名字。”事实上,我就会看到这样优秀的学生啊,例如,我要二重循环出来的代码,一个学生想出了迭代的方法,采用一重循环就实现了,我很热烈地表扬了他,我相信他因此当众获得表扬,会对自己的编程能力有了极大的信心。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不同,是老师的责任。老师,应该有这份自信和心胸。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