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标(2022版)】中指出认真听讲、独立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教学中这5种学习方式是我们最常用的方式。
最近几年我们在讲公开课时,总觉得不用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不能称之为是公开课,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真的每节课都适合用吗?在听评课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很多时候的小组合作交流是在走过场,是绣花枕头。如果我们在课堂上设置的小组合作交流只是为了交流而交流,我觉得完全没有必要,真正的学习交流要达到深度学习的效果。
有时候想一想,当课堂上老师提出问题后,马上让学生进行交流,这样的交流有效果吗?这样的交流会有深度吗?这时候的学生可能对这个问题只是一个模糊的想法,他自己可能都说不清楚,这时候的合作交流可能完全是优等生的天下。优等生思维比较敏捷,反应比较迅速,可能会很快有自己的想法,但是对那些中等或基础稍微差一些的孩子来说,他们完全就是跟着别人的思路走,慢慢的一点脑筋都不想动。这时候的交流是一言堂,优等生说,其它学生附和,还让后进的学生完全没有学习的动力,各种摆烂。
我们怎么才能让学生达到深入的交流呢?我觉得首先应该让他们先进行独立思考,在独立思考中完善自己的想法、主张。当每个学生都有了自己的想法后,他们才可能有思维的碰撞。所以当我们在提出问题后,不要急着让学生回答或者展示。
不进行独立思考,直接就进行讨论,会有一多半的学生会被有想法的学生牵着鼻子走。当一些问题比较简单时,我们就没有必要组织合作交流。教学方法的适用要根据我们知识的难易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并不是每一节课都适合进行小组合作交流。问题提出后在进行独立思考后,我们可以让同桌之间先进行小范围的交流,提出自己的方案,然后梳理思路后,再让小组进行交流。这时候,每个孩子都有了自己的想法,交流起来条理也更清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