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如果你不出去走走,你就会以为这里就是全世界。”这是电影《天堂电影院》中的一句著名台词。
这句台词,在某种程度上说出了旅行的意义。旅行的原因也许有许多种,比如度假、休息、出差、探险、欣赏风景、绘画写生、自我疗伤、做新闻报道、社会学调查、人类学研究等等,但是它们的共同之处在于空间上的位移,并且移动的距离足够远。
“人是生而自由的,却无时不在枷锁之中。”其中最重要的两个枷锁就是,我们既不能决定我们生活的时代,也不能决定我们诞生的地方。在生活的时间上和空间上,我们都无能为力,但是我们可以旅行,或多或少弥补些许遗憾,可能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游记文学是人类最古老、并且最具有生命力的文学类型之一。
在内心深处,可能每个人都有一种想外出旅行的冲动,即使不知道前方会面临什么。
创作于公元前8世纪的《奥德赛》是西方文学的奠基作,也是游记文学的鼻祖。在这部12000多行的史诗中,诗人荷马讲述了公元前3200年奥德修斯在特洛伊战争结束后,因为触犯了神怒而不能回家,在经历17年的海上漂泊后,回到故乡伊萨卡岛的故事。
奥德修斯在17年的漫长跋涉中,经历了十三次大劫难,战胜了圆目巨人、经过塞壬妖岛、通过卡吕布狄等惊险场面,最终有惊无险的返回了故乡。虽然他是被迫踏上了流浪之路,但在这个过程中,他积极应对,保持乐观与进取,自身也得到了历练与成长。
伊萨卡岛从此也成为了远方的代名词,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伊萨卡岛,渴望从一个地方走到一个比想象中更远的地方。
“当你启程前往伊萨卡,愿你的道路漫长,充满奇迹,充满发现。”20世纪初,希腊最重要的现代诗人卡瓦菲斯在他的诗作《伊萨卡岛》中写道,“是伊萨卡赐予你如此神奇的旅行,没有它你可不会启程前来。”
二,
古罗马天主教思想家、神学家圣奥古斯丁说:“世界是一本书,那些不旅行的人只读过其中一页。”
在西方的传统家庭教育中,旅行是教育孩子最重要的手段之一,从小时候起,爸爸妈妈就带着孩子到自己力所能及的地方去旅游,逛风景名胜,看人土风情,体验多种多样的生活状态。而当孩子成年了或者毕业了,让他一个人独自去旅行是必不可少的。
一个人在路上,走南闯北,漫游世界,他必须学会如何处理问题,如何与陌生人交流,以及应对不确定的事件,这将会极大地增强他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独立自主的性格。
比如写下《江城》等中国纪实三部曲的作者彼得·海斯勒曾经自助旅游欧洲三十国,毕业后更是从布拉格出发,由水陆两路横越俄罗斯、中国到泰国,跑完了半个地球,也由此找到了自己的兴趣,开启了职业写作之路。
一个人走过的路、看过的风景、品尝过的食物、体验过的感受,会日积月累内化到他的内心深处,影响他的精神气质和外在状态,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改变。
在旅行中,我们脱离了自己所熟悉的生活环境,跳出了舒适区,到达一个陌生之地,内心的恐惧激发了我们感受力和观察力,一些在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的事物进入了我们的视线,使我们感受到了平凡生活的动人之美。
旅行也会打开我们眼界,在一种异质的文化环境中,我们慢慢修正自己的偏见和狭小的视野,去理解这个世界的复杂性,在向外看的同时,更加向内审视自身,提升自己的思想格局,在广阔的世界中,做一个不狭隘的人。
台湾作家余光中说:“旅行会改变人的气质,让人的目光变得更加长远。在旅途中,你会看到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习惯,你才能了解到,并不是每个人都按照你的生活方式在生活。这样,人的心胸才会变得更加宽广。”
诗人兰波曾说:“生活在别处”,其实生活总在别处,或者说,只有通过别处,我们才能理解此处的生活。在比较中,我们修正自己的观念,更确认自身的位置和价值。
旅行中的一处风景,一个景点,一个节日,一个陌生人,一场交谈,一个笑容,甚至是一份食物,都能在我们心中留下或深或浅的印记,慢慢改变我们心中的某些东西,正如张嘉佳在《从你的全世界路过》中说道的:“就算什么改变都没有发生,至少,人生就像一本书,我的这本也比别人多了几张彩页。这就是旅行的意义。”
三,
在我们惯常的认知中,老年人的生活就是买菜做饭、跳广场舞、养猫遛狗、外加含饴弄孙,安安静静在家里呆着,活动范围一般不超过周边两公里。
很多老年人也认为自己老了,这个世界即使再好,也和自己没有多大关系了。
但是李心培却不这么认为,她说:“70 岁的你依然是个孩子,80岁的你才是青年;如果你到了90岁,或许生命的神该来召唤你了,但你说:‘等等,我还没到一百岁呢。不过即使到了,我也再考虑考虑要不要跟你走——说不定我还能活得更长。’”
为了实现环游世界的梦想,60岁退休后她从零开始学英语,并取得了华尔街高级英语口语证书,还收集各个国家的资料,然后带着老伴去了法国大使馆,站在签证官的窗口外,递上了所有办理签证需要的资料。
她拿到了人生中第一个签证。
然后她拖着行李箱,带上了电饭锅、大米,和老伴一起飞去了巴黎,再然后他们用了6年的时间,走了39个国家,去了200多座城市,还把一路所见所闻所感写成了书,出版了游记《像少年一样呼啦飞》。
一个人从旅行中得到多少,或许不在于他去过多少美丽的地方,而在于他在一个地方发现了多少温暖的故事,遇见了多少难忘的人,以及产生了多少触动心灵的感受。
李心培和老伴在环游世界的旅途中发生了许多让人印象深刻的趣事,比如:在意大利的西西里岛春风化雨般地打动了顽固的签证官;在古巴与当地青年弗瑞兹从陌生到熟悉,一起漫游闲逛;在美国与千万富翁“老园工”施耐德偶遇,结下了愉悦的友谊。
其中最打动我的是她在美国过万圣节的故事。
李心培在她六十多年的人生中从来没有体验过万圣节,因此对这个盛大的节日充满了期待,在这一天终于到来时,她兴奋又紧张,到处去看邻居布置的鬼屋。结果逛着逛着,不小心就“中招”了,“到最后弄得我满头满脸还有一肩膀的冰碴子。原本就吓得手脚冰凉,再被冰碴水汽这么一浇,那真是从头到脚的透心凉了。真是自己吓自己,还吓得不轻。”
但是她回想自己被吓到的遭遇,却在心里偷着乐了,甚至还给出了提升的建议:“如果鬼屋主人设计得再新颖独特些,让我们被鬼东啃一下,西咬一口,肯定能把大家吓得尖声乱叫。”
六七十岁了,在异域他乡,尽情享受着当下的快乐,仿佛一下子回到了单纯快乐的童年时期。
这或许也就是旅行的魅力之一,它带领着我们体验异国的风情,感受新奇的景色,随心所欲,去我们想去的地方,圆我们想圆的梦,保持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心。
在路上,我们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年龄不是界限,像少年一样,心中有马,就能咫尺天涯,正如李心培在《像少年一样呼啦飞》中说道的:“有些事情现在不做,可能一辈子也不会做,有想做的事,相爱的人,都要早些行动,无论你是步入中年还是已经年迈,从现在开始也来得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