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因分为两大类,外部的情境归因和内部的性格归因。归因错误是因为我们看自己的问题的时候更多的考虑情境归因,看别人的时候更多的考虑别人的内部归因。要想正确归因应该是两者都考虑。归因理论家哈罗德凯利描述了在我们试图解释行为时,我们怎样利用共同反应,区别性,和一致性三种信息。共同反应(在这种情境下个体总是表现出这种行为吗?)。区别性(在不同的情境下个体是否表现出不同的行为?)。是就归因于外部情境。否就归因于内部性格。一致性(其他人在这种情境下是否也表现出这种行为?)是就归因于外部情境,否就归因于内部性格。有了这些依据,我们的归因就会更加的理性。
说一个案例,我有一个学生,刚接手这个班的时候,我发现他数学的得分很低,我当时第一感觉就是数学不好,然后我再一细看他的作业,虽然做得很少,但做的每一个题目都是对的,我就改变了我的归因,我觉得可能是时间少了,或者做事太慢了,找他谈一次话,跟他说,你虽然做得慢但每做一个都是对的,看来你掌握了的知识是到位了的,但是你还是有点慢,应该是一些基本概念还没到位。他认同了我的归因。我知道了这种情况后,只是让他尽量能快点,没有对他的成绩进行评价,之后他的成绩有了很大的进步,只是速度还是有点慢。只能等他所有的概念到位了以后才能有速度的提升。但是他的班主任就把他的慢归因为他是故意的,所以经常念叨他。于是他就不太在意班主任的念叨。反而是我有一次又轻轻的说了他其他都好就是太慢了,他反而脸红了。老师的归因正确的时候,学生会更信服你。
再说一个案例。我儿子自学滑冰的时候,他自己蹒跚着滑着,很慢,我有点怕他摔跤,准备帮助他,他不用我去扶他,他说他要自己感觉,突然他滑倒了。我扶他站起来,他站起来一边说,我要多练习,多练习就会好,他把滑倒归因为自己缺少练习。这个归因我觉得很好。三天后,他就能自己滑得很稳很快了。一天他去滑冰没有带护具,摔得有点痛。我问他为什么没有带护具?他说别人都没带,所以我就不带。他把这个归因为外部原因。我说别人不带是别人的事情,但是我们要注意安全,必须带护具否则会摔的很痛。之后他就都带了护具。
良好的沟通模式是引导学生和孩子进行正确归因的前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