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一个城市,喜欢坐公交到处闲逛,再吃吃当地的小吃,19年算开始定居在这座城市,唯独能把一个地名和小吃深度融合,且在我心中永久不忘的,当属“达道”。
达道这个地方承接了两个福州重要的古建筑群,三坊七巷和上下杭景区,它有这个韵味,不管是从地势上看,还是名字上体味。
今日翻阅钱穆先生的《中华十二讲》一书中,恰好看到了“达道”一词,原是说人生的五大道: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在此,还是得惊叹古人的智慧,这五大道囊括了一个人在社会的一生中最重要的伦理关系。
这人生五大道,可互通,即为“达道”。
我便说说我在这个片段阅后的感受:
父子关系中,强调亲,而相对于亲,更浅层的可是仁,仁是用在人与人之间关系上,而亲用在父母子女关系上,我们一直说百善孝为先,孝道的主要用意是教人懂得亲的含义,能亲自然能仁,能仁自然能爱。
所以,亲是做人的一个本质要求,是为人之道。
有人肯定好奇现在是民主社会,哪来的君臣有义呢?其实演化到现在,君臣关系一般呈现在领导者与被领导者关系上,如校长与老师,如公司领导与职员等等,但在这一层伦理关系上,服从的意味慢慢变淡,甚至已然消失,如今突出的应该是义。
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这就是义,便是讲求应不应该,就如前日在福建会堂听俞敏洪老师说的那般,企业如果只是让你来奉献自己的技能,而不能让你成长,那这种企业不应该留,真正的企业和职工的关系应该是相互成就的,这一点就很好概括了这层伦理关系。
夫妇有别,在这层伦理关系上不是说男女的地位问题,而是说夫妇成婚后要与其他的夫妇有别,就如现场的中国社会,可以允许一个家庭三个子女,可以来自前妻和前夫,但是夫妻两人必须是两人,这在西方社会也是如此。
这层关系其实应该放在首位,因为有了夫妇有别,才有父子有亲,才让人走入社会,人与人产生更多的联结,有了所谓的君臣有义。
长幼有序,这个伦理关系,在如今也是如此。公共场合礼让老人,让老人体面。自古也有孔融让梨的故事,这是中华文化传承下来的重要内容,理应继续继承。还有一个词叫做兄友弟恭,也讲的是这个。
朋友有信,这个是一个人走进社会,必然经历的一个环节,就是交友,中国人重信,特别是在朋友关系上,信任是朋友之道的基石。
在慢慢成长的过程中,朋友相处的信任感是十分重要的,打比方拿借钱一事来说,你借了朋友的钱,就应该在规定时间内还清,而不能助长欠钱才是大爷的心态,这样你的朋友只会越处越少,最后成为孤家寡人。
读这样的书,不可走马观花,需一句一字斟酌,因为这字里行间,闪耀的是中华文化的璀璨,也是我们现在生活中越来越偏离的重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