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01《在远远的背后带领》干货分享,让你做一个职业父母!

01《在远远的背后带领》干货分享,让你做一个职业父母!

作者: 康康爱上书 | 来源:发表于2020-11-16 10:20 被阅读0次

    《在远远的背后带领》干货分享

    今天给大家分享的这本书是安心老师的《在远远的背后带领》,作为家庭教育领域内的标杆性人物之一,安心老师用十年的时间从不越界、不评判、负责任、无伤害等6个角度,深入剖析与孩子进行有效沟通的精髓,这本书也是根据这六个角度分为六章,逐个介绍老师的十年潜心研究的精华!

    六大要点:不越界、不评判、负责任、无伤害、一致性、自我调整贯穿了整本书

    在一开始,本书讲了一个教育方式:P.E.T。就是父母效能训练。

    每一个职业都需要有一个职前培训,但做为最重要的父母这个职位,却没有一个系统的培训。

    有的时候教育孩子出现了问题,我们不能一味地去指责父母,而是父母应该接受培训。

    这也是要开父母效能训练场的初衷。

    正如本书的名字一样,如果我们父母能够做到在远远的背后带领,

    就你让孩子成为了他生活的主角,他在前面走,

    但是实际上,我们用价值观在引领他。这就是这本书的最大价值所在!

    第一章  不越界

    想做到不越界,作为父母的你,一定要搞清楚父母跟孩子之间的那个界限,这个界限到底在哪儿?应该怎么划分?

    这个界限就是我们日常跟孩子,或者是跟他人接触,其实都有一个东西。就是我的感受。

    父母们很多时候都是不管我能不能接纳,就像您刚才说的,我要控制你(孩子),就最好你(孩子)按照我来。

    但我们说就是这个界限就是,如果这个行为是我能够接纳的,

    那我要最大限度地给到你自由,让你有一种自主,自我负责的东西。

    关于是否越界,本书中举出了一个形象的例子:

    比如说这个父母想要休息。然后孩子发出很大的声响。那我们传统来说,我们就会觉得这孩子不乖,

    他不好,他不顾及别人,是吧?但是其实在这里,真正产生的一个事实是:孩子在快乐地玩耍。

    但是我们做家长的感觉不舒服了,感觉自己被干扰了,其实是把我们自己处在了一个问题区里头。

    让我们自己成为一个被干扰的人,那这个时候,父母不需要去指责孩子说,你不应该这样,这就叫作越界了

    那么怎么做才是不越界呢?

    我们要告诉孩子,我想有一个安静的休息,但你声音这么大呢,我没法休息。

    那通过这种非评判的,这种如实地去坦诚自己的(方式)。孩子就有机会去了解到说,当孩子去感觉到自己的这种行为,

    给别人带来了什么影响,别人会有这样的感觉。那么孩子就会去调整他自己的行为。这期间我们贾占切勿去命令,只是在远远的引领就行,让孩子自己学会去感觉,去领悟,去改变!

    所以,当孩子遇到一些问题的时候,我们作为家长的做到协助就可以了,一定要搞清楚自己的身份,你不是孩子的老板,你只是他的一个顾问,要让孩子自己负起责任来,给孩子自己的一些空间,用书中词解释就是:让孩子自己逐渐拥有自我修复的能力!家长不要过多的越界指挥!

    第二章不评判

    这一章很有意思,本书提出了一个很新颖的观点:没有不乖这回事。

    在我们看来现实中不乖的孩子太多了,但在作者看来,就没有不乖的孩子!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安心引用了托马斯·戈登教授的一段话:

    他说不存在偏差行为。就是所有父母认为说孩子不乖,其实背后都是因为孩子有一些未被满足的需求。

    就比如说我们说孩子撒谎这件事,孩子这个行为是为了寻求关注,而不是真的是为了说谎。

    书中的角度我觉得很有意思,就是说,当你说孩子不乖的时候,是你把自己的位置放错了,或者说放高了,这里头也有一些不平等、不够尊重的地方。因为作为一个大人,你不会去埋怨另一个大人的不乖,是不是?他说你会说一个大人不乖吗?

    这里讲到了一个点:贴标签。就是在养育孩子的时候,我们的父母,甚至他们的爷爷奶奶,

    早早地在日常生活中给这些孩子贴了很多的不当标签!

    比如:这个孩子不乖了,没有自律性,拿了手机就放不下等等。

    您有没有分析过,这是为什么吗?或者深层次地去想一下,这个时候孩子存在个什么心理原因吗?在书中作者也做了解释。

    作者从两个方面分析,一个是习惯了。

    其实这也是中国代代遗传的结果,也就是习惯了。就是说这些不当有些时候像传家宝一样,代代相传,我做错事情或者怎么样,我的父母是这么对我的。你也就这样对你的孩子,并且可能更严重。

    那还有一个,就是如果我去说是你的错,你做得不好,那我就对了。这就是家长在推卸自己的责任,强加给孩子。

    所以,本章重要分析了两点:

    第一个,家长把本该孩子承担的,自己却拿走了,让孩子失去了自我负责的机会。

    另一个就是,自己其实是一个未长大的孩子,我们也在推卸本该属于自己的责任。

    所以在第二章中,重点就是作者让我们做父母的学会不评判,问题是用来了解的,而不只是解决。在这里家长应该了解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先分清责任。大量的父母是在分清责任这个层面上徘徊。第二个层面是解决问题,很多父母越界帮孩子解决问题,最后也就是第三个层面,就是问题的了解。

    第三章  负责任

    在孩子被困扰的时候,父母的最佳心态:控制自己的情绪,做到不越界!就是说作为家长你只是要做到了解即可,不要给孩子把问题解决了,解决问题就是一种越界。要敢于给孩子一种允许,给到空间!

    这个时候,家长应该具备一种:不评判的心态。记住你只是孩子的一个协助者!如果你发表自己的看法,去评判了,你也就很难再协助孩子了。第一二两章,这两个心态很重要,家长也一定要时时调整好自己的心态。

    那么接下来就是一个负责人的阶段了,这也是第三章的内容。

    在这章我有一个小感受:如果你是一个负责人的家长,那么你爹孩子也会成为一个负责人的孩子

    如果你的孩子侵犯了作为父母的你,你会怎么办?

    你会大声指责自己的孩子,说孩子不对或者不乖,这都不是一个负责任的姿态,

    一个负责任姿态就是:面对孩子的侵犯,首先你的明白你是一个成年人,孩子依然是孩子,我们自身要负起责任来,去告诉我的孩子这件事情的发生,此时此刻我的感受是什么?所以这才是一种自我负责。

    当一个家长真的站在这种自我负责的状态的时候,在面对孩子给你带来困扰的时候,你就不会一味地去发泄脾气,你就会很好的控制住自己的心态,不让负面情绪控制自己。在孩子教育上你就不会感到累。

    其实也不是说让家长不发泄。更不是让家长在孩子面前变相地压抑自己。而是找到一个更好的情绪调整点,无需拒绝自己的情绪。你只是学着慢慢怎么样表达出来。

    你也可以想一下,在“教训”你们家孩子的时候,你是在发泄情绪还是在表达感受?

    前一种就是发泄型,不负责任的表现,后一种就是一种负责任的表现。

    这两种情况在我们的家庭中都可能形成一个恶性循环,恶性循环就在于她越发脾气,越不喜欢自己,她心境越糟糕,越破罐子破摔。另一个就是你很好的表达的时候,孩子就会学会和喜欢表达自己,这一会让孩子越来越容易沟通,越来越有自律性。

    第四章  无伤害。

    这个不伤害,当然是所有的家庭,都追求的东西了。

    那么怎么才能做到面对一个你不满意的神兽,能够做到互相不伤害呢?也就是无伤害呢?

    现实生活中家庭里的这种伤害太多了,特别是父母以爱之名,以为你好之名伤害自己的孩子。

    其实说实话,没有一个家长喜欢那个在孩子面前大喊大叫的自己,不仅伤害孩子,其实也伤害了自己。

    本书也给了三点建议:

    第一个、收回给孩子的标签和攻击性语言。

    第二个、在语言和行为上首先做到不伤害。

    其实家长朋友们可以学习一个心理学的词,叫投射式认同,就是孩子会相信父母的话,最后成为父母说的那个样子。

    也就是心理暗示很重要,如果你想让你的孩子优秀,那么你就要多多的给孩子一些正面的,他很优秀的话,而非指责。

    第三个、培养孩子的内驱力。一种内在动力,一种自律。

    在这个部分提到一个词叫:过度使用意志力。当家长们拿奖励和惩罚来激励孩子的时候,这是一种外在的激励,当你不断地在把孩子的那股劲提起来的时候,他就会过度的消耗孩子的意志力。当这些消耗殆尽的时候,他们就会懈怠下来,这就是目前很多学生上大学之后就没有动力的原因所在。很多人都会出现。

    第五章  一致性。

    这个所谓的一致性,

    在本书的观点就是:做一个真实的父母

    我们家长面对孩子的那些行为,是我能够接纳的,那我也不用去假装我不接纳。

    这个时候面对孩子的这行为你要真心喜悦,你一定要及时地去表达你的这种感受。

    因为他其实也是一种爱的传递。

    当然了,更多的可能是一些不想接纳的行为,那么你要怎么办?

    面对孩子这些行为,你不想接纳的时候,你也要客观的一致地表达出来

    在这里有一个词叫:恐惧驱动

    就是说家长在是否接纳孩子的行为的时候,不是客观决定的,而是自己的恐惧来驱动的。

    比如但你的孩子成绩不好的时候,你就不想接纳他,

    但换一个角度,但你的孩子成绩不好和可能生病的时候,

    所有的家长就会感觉成绩不重要,孩子健康才是第一位的。

    这个时候即是孩子成绩不好,你依然爱她,是不是?

    第六章 自我调整

    很多的家长为了更好的教育孩子,也学习了很多的养育的知识,与孩子沟通的技巧,

    但从一开始的觉得有用,好用,但慢慢的就会忘记了,又回到过去。

    因为一个人的认知层面东西太牢固了,几代人一流的一些养育习惯也很难在短时间内改变。

    这就需要我们慢慢的做一个自我调整。

    比如我们解读一个问题,如果我解读为这个好,符合我,好,我的感受就很好。

    如果我的解读,解读为这个事情不好,它不符合我里边的认知,好,我的感受就不好了。

    所以那我们应该怎么样,从根源去解决呢?去调整这些哪?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是不是?作者这里提出了一个工具:叫做转念

    也就是说,一念之转,一念放下万般自在。就是一个人真的要改变就是一个念头。类似那种顿悟。

    那么我们就要针对这个念头去下功夫,去做功课。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01《在远远的背后带领》干货分享,让你做一个职业父母!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uyab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