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在读佐藤学的《学习共同体》,一本薄薄的册子,总共70多页,但是让我对课堂教学有了一个全新的思考。
那什么是学习共同体的?他对学生的学习有什么帮助呢?我抓了这么几个关键词。有小组合作,有挑战性的问题,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个别。要学习学科本质的东西。学生之间互相学习,互相倾听,要有师生对话。学习并不是只有从基础到理解应用这模式,能大面积地提高学生的成绩。这里面,有几个点给我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
一,小组合作的奥秘
我们现在的班级授课,很多都在用小组合作解决问题。合作的过程中热热闹闹,但孩子们究竟学会没有?效果怎么样?值得探讨。而今天读了佐藤学的学习共同体,他也用小组合作,不过不叫小组合作而叫协作学习。他对小组协作,经过多年研究,发现4人小组是最好的,而且要男女混搭,这样保证一个组的活力。我们以前有的小组是8个人,6个人,4个人,好像分组很随意。今天看了这本书,才知道4个人为什么最好,因为他保证每个人都能发言。
共同体的小组合作,要求学生学会主动学习,学会与人沟通。我们的小组合作,按学习成绩,有好中差组成,这样便于兵教兵。学习共同体中的小组合作。不是互相教的关系,而是互相学的关系。互相教的关系容易造成学生被动等待老师的和同伴的援助,因为是被动学习,越往高年级走,学习的压力大,对学习的兴趣可能就会减弱。而共同体的小组合作。让学生学会用自己的力量突破困境。这就要求学生信任他人,并且有向别人求助的能力。学生不仅要学会学科知识,还要学会和同学沟通。
关于小组内讨论的时候,我们强调的是,小声讨论,大声发言。而学习共同体中的小组交流都是轻声细语进行的。每一名学生都能仔细聆听及消化同伴的低语,然后深入思考。而我们的小组讨论特别喧闹。在喧闹的背后,只有一部分学生深度参与,有一些学生参与度非常低。学习没有真正发生。
我们的小组讨论要求教师去各个组查看,去倾听并随时点拨纠正。而左藤学的学习小组。教师不应该干扰小组,肆意介入小组。更不应该漫无目的的巡视,会干扰到学生的学习。只有对那些无法参与到小组学习的学生才是援手,对小组讨论中遇到瓶颈而停滞不前的情况,给予最低程度的点拨。我特别喜欢最低程度的点拨这几个字,这是对学生思考的极大尊重,给学生留下更大的空间,让他去深入思考,享受思考过程,等待思考的多元。而不是教师给一个答案,或者给一种思路,阻断了学生的思考。
二,学习的路径并不是单一的。
我们以前以为学习的路径是由基础到理解应用。这本书里讲道,很多时候学生的学习不是按这个方向走的,有的学生学习通过应用,走到理解,再回溯到基础。还有一个特别的发现,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其实是通过发展应用再重新理解基础的。这种学习方式实际上是从应用理解向基础下行的学习过程。这与我们平常所遵循的规律,基础—理解—应用,有很大的不同。这给我一个提醒,学习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有从低到高的上行学习,也有从高到低的下行学习。没有什么好坏,只要能学会,都是可以接纳的。只是我在读这本书之前,一直以为学习就是从低到高一个模式。这个发现让我们多角度的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以更开放的心态接纳学生的不一样的学习过程。
三,一定要有挑战性的问题。
以前认为简单的东西学生易于掌握,在课的设计上尽量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今天读了这本书,才知道学生更加愿意做一些挑战性的事情。特别是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给予挑战性的问题,反倒对他们最有好处。这一点颠覆我的认知。
共同体的学习中,一节课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要有共同的课题,每个学生独立完成。到第二个阶段要有挑战性的问题。而这个问题只有三分之一或一半的同学能完成,这样的难度才是适宜的。如果所有的学生都能完成这个挑战性的问题,那么难度设得太低。对一些优秀的学生就是一种浪费。最重要的是在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而问题的设置一定是学生一望而知,其是一无所知的东西。就是孙绍振先生说的,学生能感受到,但说不出来的东西。这个时候学生的体验是最好的,学习状态能达到全神贯注。
这本书的阅读,让我对小组合作这个司空见惯的学习方式,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感受到倾听的力量。在倾听别人的时候,丰富自己原有的经验,深化对一些东西的理解,而且容易建立知识间的网络。这样的对话沟通方式不喧闹,但给了学生诉说的空间,激发出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他们通过自己的力量来获得学习的成功。
学习共同体究竟是什么?就是通过小组合作,激发每个孩子的学习热情,让他们自主的去探索学习。而这一点,这是我们所缺少的。这本书给了我们一个探路的拐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