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读杨绛的《我们仨》

读杨绛的《我们仨》

作者: 007小王子 | 来源:发表于2020-11-21 13:23 被阅读0次

一口气读完《我们仨》,他们仨儿的“石子”确实有趣儿。

从子女教育的角度看,我喜欢杨绛和钱钟书那种带孩子的方式,各自全心全意地做事儿、安安静静地读书,而圆圆独自一人在边上竟学得有模有样。不论在多么艰苦的境地,他们从不停顿的是读书和工作,因为这也是他们的乐趣。这让我想起了梅耶•马斯克一家在撒哈拉沙漠读书的画面。而且,杨绛的爸爸是一个有智慧的爸爸。当杨绛因为钱钟书工作选择的问题询问爸爸时,她爸爸只保持沉默,一言不发。正是爸爸的沉默启发了杨绛,尊重钱钟书对工作的选择,对孩子的工作选择同样也是不予干涉。这份尊重,十分宝贵。这种“身教”无处不在,比如钱钟书肯委屈,能忍耐,圆圆也肯委屈,能忍耐。再比如,“我和阿瑗都是好学生,虽然近在咫尺,我们如有问题,问一声就能解决,可是我们决不打扰他,我们都勤查字典,到无法自己解决才发问”。家里处处都有好榜样。

从个人成长的角度看,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带着烦恼和忧虑。圆圆是一个有天赋的孩子,更是一个努力的人。她一生多病,却从未停止努力,可谓是拼尽全力,活得热气腾腾。杨绛的一生也活得满足且自在,1935 年杨绛 24 岁与钱钟书结婚并一起生活,1937年5月生下了圆圆,转眼 60 年如梦一场,1997 年送走女儿,1998 年送走钱钟书,一生坎坷,从不曾浪费生命。

从婚姻的角度看,杨绛和钱钟书在经济上长期清贫,但他俩在精神上却名副其实的“大富豪”——家里充满了爱的“小石子”,内心充盈又满足。正如马斯洛需求所说,人在上层需求无法得到满足时,就会拼命去追求较低层次需求的满足。同样的道理,你看,杨绛和钱钟书在家里就可以得到“安全、爱、归属感、尊重”的满足,他们不需要去“外面”寻找满足。当然,他们喜欢“探险”,善于在平凡发现乐趣。

马斯洛理论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Physiological needs)、安全需求(Safety needs)、爱和归属感(Love and belonging)、尊重(Esteem) 和自我实现(Self-actualization)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

书里有一个好类比:我们读书,总是从一本书的最高境界来欣赏和品评。我们使用绳子,总是从最薄弱的一段来断定绳子的质量。有的人待人如读书,善于欣赏他人的优点,比如杨绛眼中的钱钟书;而有的人常把人当绳子使用,比如政治家和企业家。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杨绛的《我们仨》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vasi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