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读书群共读了朱光潜先生的《谈读书》,书友们的批注,那个多呀,看来大家对于读书,想知道的有很多,对于大师的见解,也很想学习借鉴。
记录一下朱先生的简介:
朱光潜(1897年—1986年),中国现代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安徽桐城人。
1922年毕业于香港大学文学院。1925年留学英国爱丁堡大学,致力于文学、心理学与哲学的学习与研究,后在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1933年回国后,历任北京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教授。1946年后一直在北京大学任教,讲授美学与西方文学。
主要著作包括《悲剧心理学》 《谈美》《诗论》《谈文学》《克罗齐哲学述评》《西方美学史》《美学批评论文集》《谈美书简》《谈修养》等,另有译著《歌德谈话录》、柏拉图《柏拉图文艺对话集》、莱辛《拉奥孔》、黑格尔《美学》、克罗齐《美学原理》、维柯《新科学》等。
用现在的话说,妥妥的学霸,再由学霸变身成学者、大师,其中经历了多少艰辛和磨砺,只有朱先生自己知道。
我一共读了先生三本书,《谈读书》《谈美》和《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边读边忘,却忘不了先生字里行间的长者风范,博学谦逊,对于青年朋友更是循循善导,极其有耐心,对于美学,更是讲得入情入理。我的直觉告诉我,这位老人家说的话,得多听,不听,迟早得后悔,呵呵。
读书,原来是在寻找良师益友,答疑解惑,拨开迷雾,望见前行的方向;寻找精神上的寄托与倚靠,我并不是个有多强大的人,颓废沮丧低落,时不时会缠身时,需要借助书中文字形成的力量,散去心中的苦闷,吸取能量,保持前行的动力和热情。这点竟和先生说得有点相似。
朱先生在书中谈了读书方法,自己读书的习惯养成和国文的学习过程,还有文艺的甘苦,罗列了不少书单,选本的选择,对于书评的看法等等(想要了解的朋友,请自行翻书,我就不啰嗦了,哈哈,偷懒)。
先生读过的书太多了,古今中外,文学哲学美学逻辑方方面面都有涉猎,偏偏他却建议读书最好少而精,这个“少”和“精”的度可真太不好拿捏了。最起码,阅读量太少,朱先生大手一挥,傻眼了,看不懂啊!
所以,这个量,真的不好把握,最起码不能只从字面上理解,自我暗示,你看朱光潜先生都说不要贪多,要“少而精”,我就不贪多,少而精了。或许这个“精”,也和我们以为的有差别,比如,我可能以为是逐字逐句,慢慢来,先生说的,可能是倒背如流,书中的意思,更是能通透领悟,带着自己的思考和分析。
时代在变,变得关屋里一年,出门连路都找不着。如果真的就只嚼熟几本书,就算不是几本,而是几十本,我是觉得很不够用的。就算够用,也太无趣了吧,世上最聪明最有趣最美好的头脑都在书中,怎么能不多窥探一番?不过,泛读和精读还是要双管齐下,贪多嚼不烂,的确会消化不良。
人到中年,读书,不必较真,也不必在意别人的速度和数量,自己想要读什么,想要怎么读,可以是百米冲刺,也可以是自然放松慢跑,伴随着加速再冲刺的马拉松,随心即可。
至于不用怀疑的一点,是读书一旦养成了习惯,不论多少,坚持下去,必有益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