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听混沌直播,被张炎老师讲的认知的点给吸引了,为什么我们会焦虑,为什么我们会陷入低谷?为什么有时候我会丧丧的呢?后来线下搜集了相关资料才发现,认知在心理学里面有很多元的实验调查,拥有健康的认知心理整个人生也会美好,你是不是也非常期待呢~~

认知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语言等”
其中,感觉包括我们看到的所有事物和现象(视觉),听到的所有声音(听觉)、闻到的所有气味(嗅觉)、品尝到的所有味道(味觉)、能触摸到的所有东西(触觉)和其他所有感觉。知觉感觉信息汇聚到大脑,触发的反映。
认知=注意力+信念
张炎老师认为注意力和信念是认知的组成单元,也就是我们平时的注意力投向和我们的评判观点,决定了我们的认知,塑造了我们的现实。
1、注意力是阳光,照见我们当下
比如说鸡尾酒效应。在鸡尾酒会上,身边有人低语,有人高谈阔论,偶有玻璃碰杯声音,远处还有乐队在演奏。在这么嘈杂的环境中,你依旧能够听到身边朋友在说什么,这不仅仅是因为你们离得近,更重要的是,你将注意力集中在了她身上。注意力让你【选择】把有效的认知资源都用于在一堆噪杂的信息中,寻找、分析她的声音。
所见即所得。注意力就像探照灯一样,在你注意到的你地方,你才会去思考,去感受,其他阴影部分也许正在发生,但并不在你的认知范围内。
因为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所以太繁杂的事项干扰,会让人焦虑,注意力分散,感觉生活的周遭都是混乱不堪的,当时也不会有”心流“的体验。不妨“每日三省吾身”,回顾当天的精力主要花在哪里,让自己更加聚焦,学会做减法,也许生命更加真实。
2、信念是灯塔,指引我们前行
信念就是belief,是我们面对错综复杂的外在环境,简化了的做事法则。这种简化可以说是经验或者别人的建议。比如说,一瓶开水很烫,小孩子很好奇,想去摸。你跟他讲不能摸,很烫,估计是劝不住的。不妨让他感受一下烫的疼痛感,他碰到热水手往回缩,这样的及时反馈,让他积累了经验,下次再遇到一瓶热水,就不会摸了。
经验来自于日常事情的及时反馈,也会给我们带来错误的判断,导致有错误的行动,并带来负向的情绪。心理学有个ABC理论,同样的事情A,因为每个人的信念不同,会采取不同的C的行为。
如何培养好的,积极向上的信念呢?
首先,跳出个人经验局限,去接受多元的观点
每个人都有思维遮蔽,我们会依赖自己的”眼见为实“去评判是非。但是,人最大的悲哀是禁锢在自己搭建的牢笼中而不自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生在此山中“,努力打破自己枷锁的那个工具,就是开放,去接受多个观念,当你看到不同于自己的观点后,你就会发现自己原来的执念就像是一场梦境一样。
其次,思维模型的刻意练习
没有什么比别人已经总结了经验更有价值了。思维模型就是大咖们在自己的领域总结的得与失,并且这些思维模型具有迁移性,我们直接采取拿来主义,在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去应用。拿来之后,我们能做的就是不断练习,不断内化,修正成我们自己可以快速输出的理念。这些信念变成我们的系统一,直接潜移默化的影响着自己的认知世界。
其实,注意力聚焦和积极的信念,并不是什么新鲜的概念,但”知之非难,行之不易“。认知理论告诉我们,幸福就是专注的小而精,在自己的能力圈里面去学习成长,不求多,不贪大,慢慢的,一切都会长成我们可以看到的样子。这不也就是万物成长的力量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