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这个“自我精进”系列只是想写写工作体会、生活感悟,并不想涉及时事评论。奈何昨天日本启动核污水排海,还是激起心中的怒火。这位“可怕的邻居”,还是不顾包括中国在内周边国家强烈抗议,一意孤行,去犯一个“不可饶恕的反人类罪行”。
这多像86年前,日本悍然在我领土发动“七七事变”,引发中华民族全面抗战。只是那时敌强我弱,日本在我领土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如今敌弱我强,却只能强烈谴责束手无策。排核污水将严重影响海洋生态平衡、引发人类各种严重疾病,影响食品安全,为何日本还要这么做?
这不由得让我想起以前读过的《菊与刀》。虽然这只是美国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在二战胜利前夕受美国政府委托做的一项日本国民性研究,却经典地描述了日本的民族的矛盾性格和日本文化的双重性,到现在看仍有借鉴意义。
![](https://img.haomeiwen.com/i23731049/b44ea62e59eceacc.jpg)
作者本尼迪克没有踏上日本领土,只是特利用她能够在美国访谈到的日本移民,以及收集到的各种日本历史、政治与文化资料,就勾勒出了日本的民族性格,从而对当时美国面对日本的两个问题,给出了非常清晰的回答:1.不应该废除天皇制;2.美国不应该全面占领日本。
我们先来看象征天皇的“菊”的性格。
在当时的日本人心中,天皇不是一个凡人,而是日本民族最高精神的化身。而天皇制这个制度,就保证了这种精神能够一代一代地传递下来。
更重要的是,天皇背后,还有一大串秩序井然的等级制。在这个意义上,天皇又是这一切等级制的原点。这种等级制的精髓就是四个字:各安其分。这也是日本人安于自己阶层,很少流动的原因。
这种等级制度又引发了一种心理,他们认为一个人从降生的那一天开始,就欠下了某种“恩”。最重要的是父母养育之恩和天皇统率之恩。所以在他们看来,为了报恩付出生命,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如果谁不报恩,谁就不配再做人。
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核排污在日本国内没有引起很大反对。日本普通民众习惯了“安分守己”,对天皇的指示只是习惯了服从。而且他们认为即使反对也没有什么用。
在来看象征“刀”的武士道文化。
本尼迪克特说,尽管日本人对忠孝的重视可以说来源于中国文化,但是他们并没有接受中国文化中最为重要的内核之一,也就是“仁”。在中国价值体系里面,“仁”是所有道德的核心,忠孝的基础是君仁而臣忠,父慈而子孝。但是在日本文化里,“仁”的地位是很低的,类似于中国的“江湖道义”。日本人对天皇和自己主君的忠诚讲究的是“无条件”。
武士道精神讲究对荣誉的重视。荣誉跟日本社会的等级制是联系在一起的。比如武士被庶民殴打,这肯定是耻辱,荣誉受损,但庶民被武士殴打,属于等级制里很自然的事情,就不涉及荣誉问题;荣誉问题的另一个关键在于有没有欠下“情义”。关键就是:面子问题,但面子问题谁决定呢?由地位来决定。
所以美国军队战后没有全面占领日本,因为日本人的价值观里包括一种所谓的“情义”,本质就是要面子,美国给了日本人所谓的面子,日本人也积极配合美国主导的战后秩序,给予相应的回报。
本尼迪克特还尖锐指出日本的“耻感文化”。其特点是,道德是靠羞耻心来强制的,要是他的错误被公之于众,意味着极大的耻辱。在耻感文化中,如果一个人犯了错,他最主要的情感是懊恼,懊恼别人怎么发现了他,而不是内疚自己怎么犯了错。
这也可以解释日本为何一直不愿意承认二战犯下的种种罪行,美化战争、参拜战犯,他们没有道德反省的自觉。只是觉得错误被公之于众而蒙受耻辱。
所以发生这样的反人类行为,也不用惊讶,他们没有“仁”的内核,更不会考虑“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样的命题。他们美化“核污水能喝”“国际组织认可”都是为自己的罪行开脱,也不用期望他们会反省认错。对于这样的国家和民族,只能给予痛击,打到无力还手,再让他们“报恩”。
我们要时刻警惕这个家门口的“恶狼”。暂时臣服于美国,但亡我之心不死。
短视必将短命,自私必将反噬,多行不义必自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