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的用途由药用转化为日常饮料时,严格意义的“茶”也就随之确立了。先秦时期,茶也写作“槚”,后来又区别“早采者为茶,晚取者为茗。”。汉代时期,也有人称为“荈”,蜀地则称为“苦荼。”
汉魏两晋南北朝时期,茶开始以文化面貌出现。西汉已将茶的产地县命名为“荼陵”,即现在湖南的茶陵。东汉华佗《食经》“苦茶久食,益意思”。记录了茶的医学价值。
两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制度森严。一些有识之士提出“养廉”的思想,出现了陆纳、桓温以茶代酒的典故。南齐武帝死前下遗诏,说他死后丧礼要尽量节俭,不要以三牲为祭品,只放些干饭、果饼和茶饭便可以。并要“天下贵贱,咸同此制。”
玄学是魏晋时期一种哲学思潮,玄学家大都是所谓名士,社会重门第、尚清谈成风。最初的清谈家多为狂放不羁的文士,酒徒居多,后来,从好酒转向好茶。
随着佛教传入、道教的兴起,饮茶与佛、道教清修逐渐紧密结合起来。
到了隋朝,中国传统茶文化初步形成。公元780年,陆羽据此著《茶经》,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学双重内容,探讨了饮茶艺术,把儒、道、佛三教融入饮茶中,创新了中国茶道精神。后来又出现大量茶书、茶诗,有《茶述》、《煎茶水记》、《采茶记》、《十六汤品》等。唐代茶文化的形成与禅教的兴起有关,因茶有提神益思,生津止渴功能,故寺庙崇尚饮茶,在寺院周围植茶树,制定茶礼、设茶堂、选茶头,专呈茶事活动。在唐代形成的中国茶道分宫廷茶道、寺院茶礼、文人茶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