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的我总觉得读了好多书,有很多想法。经常看到一本书,我会说:我看过。可是回头一望,好多书中的情节和当时的那些想法成了回头一忘。
最近在看好友推荐的《书都不会读,你还想成功》一书。听着名字就像是鸡汤,提不起兴趣。看了几页后觉得还真不是像名字那么地鸡汤。
这本书内容让我想起了之前买的一本书《如何阅读一本书》。书中介绍了很多读书方法,但是!我当时压根买了后就没看完。如今想起来这本书,想再找一下,书早就跑的没影儿了!
上中学时我便觉得陶渊明和我的想法很投机:好读书,不求甚解。读书就是消遣的嘛,追求精神的欢愉,为何要上纲上线专心致志去读呢?按照我妈的意思就是读书要有一种使命感,要正襟危坐地坐在书桌前,看着也得周吴郑王的。而我呢,大致相反,有时坐着看,有时躺着看,有时趴着看...再上学时期同学们纷纷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时候,我是一心只读剩闲书,经常去淘谁谁买的课外书去读。
有句方言:“读书不看字儿,等于瞎胡混!”我现在觉得,读书不写字,那才是瞎胡混。类比我又想到了“看影视不写影评,也是瞎胡混”等。读书是个信息输入的过程,就像电脑的键盘给电脑输入了指令。你不写你看过后的想法,观点和见解等,就像输入了指令不执行一样,想法在脑中走马观花空跑一圈,也没执行啥任务,over了。自我感觉良好的人应该大都有这种想法。
某迅,三毛等很多作家都会说,拿起手边能看的任何东西,读就对了。我认为对于读书的范围来说,这点是没问题的,但这句话并不是读书的重点,重点我觉得是自我感知,想法,见解...将书本的东西转化为自己的东西,我觉得这才是重点。读书过多,想法在变,你可能记得某本书的某个片段,但是你还记得当时的感受吗。现在看书,我会莫名站在作者角度上,宏观角度上看文字了。甚至看个影视,我都开始关注每一个画面的摄影构图,转景切换等。忽然感觉,一切都是崭新的。
引用《圣经》里面的话就是“以前我是瞎的,如今我看得见”。当然,距离看得清还差得远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