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548788/2f0e8620db6ce7c5.jpg)
文| 小象要趁早
上个星期,小象借着去北京开会的机会,对精华池子里的平台进行了一个常规回访,同时也跟一些P2P业内的朋友进行了交流。
不敢说获得了什么内幕消息,但是对于这个领域未来的走向,还是清晰化了很多。
那么接下来,就跟大家做一些个人角度的分享吧。
首先要说的就是备案延期这个话题了,虽然没有以全国为单位,下发一个类似于一年前的明确文件,但是不会按照之前预计的进度进行整改验收和备案是可以明确的事实了。
目前个人认为最合理的一种原因,应该是为了防范具体执行的地方监管部门对于文件的理解和执行力度不同而可能造成的验收结果良莠不齐而产生的远期风险隐患。
这也从侧面证明了,监管对于P2P的定位,已经不仅仅是备案这么简单了,很明显它已经开始具有牌照的属性了。
小象这里需要跟大家解释一下,牌照和备案的区别,前者又叫做金融机构经营许可证,是批准金融机构开展业务的一种文件形式的许可,而后者只是一种登记行为,是对某种特定经营行为的一种形式认定。
如果没有整改验收这个环节,那么P2P就是很标准的备案制了,任何具有此类经营行为的机构都可以提出申请,负责备案登记的部门也无须对这些机构的合规性和经营能力进行审核,如果大家仔细阅读,现阶段各个地区已经发布的备案登记管理实施细则,应该都会看到一句“备案登记不构成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经营能力、合规程度、资信状况的认可和评价”。
所以加入了,整改验收这个环节以后,就已经说明了监管部门对于P2P的认定,不是备案制这么简单了,随着验收执行力度的不断加强,其对应的牌照属性也会越来越明显。
一提到牌照,可能很多朋友会有些误解,认为那是监管部门的一种背书行为,包括很多平台也有这种想法,认为只要拿到了牌照,就可以高枕无忧了,甚至还在盘算着卖个好价钱。
但是现阶段的金融牌照,其实已经演化成了一种更高级别的规范行为了,通俗点儿理解就是,如果你让我管,那么就要严格按照我的要求来开展业务,如果你不想让我管,那么你就连经营行为都不要想了。
备案延期这个信号发出来以后,监管部门最明显的一个动作,就是对于数据统计力度的增强,这里的数据主要是借款端,也就是信贷数据,这部分数据,是P2P领域用较长时间,真实跑出来的,可以对银行的数据形成补充,目前中国互金协会已经开始以这些数据为基础,在做一个征信共享系统,这其实才是监管对于P2P如此重视的核心落脚点。
本来这些事情,是要在备案之后再做的,现在把顺序调换了,其实也是监管化解自身风险的一种方式,监管也不想承担更多的背书责任,好的现在就可以拿过来,坏的锅我也不会背。
所以,接下来的P2P领域,很难出现,之前大家预测的,备案了就一步登天,无标可投,没有通过的就马上停止营业然后各种挤兑的恐怖景象了,而是会以一种很温和的状态来推进,风险也不会在备案时期一下子爆发,而是在前期一点点去显露。
同时可以确认的是,对于整改验收的执行力度,肯定是从严的,只是会给平台一个更长的调整周期,以化解一些非本质性的风险。
说了这么多,可能很多朋友最关心的就是,现阶段,究竟应该如何选择平台,这其实是一个很复杂的话题,但是我们可以借鉴监管的部分思路。
监管看重的是P2P的资产端,而不是资金端,所以我们选择平台的时候,也要看这个平台的资产端,究竟是自营的还是外包的,在满足合规属性的前提下,其是否具有足够长的自主开发资产的时间,比如一些为了迎合监管而不停转型的平台,以及某些直接接入第三方的平台,都很难从本质上获得监管的认可。
有可持续的合规资产开发和管理能力的平台,是接下来投资人选择的重点,同时还要注意其业务的复杂程度,原则上是越简单越好,毕竟还有一个“29号文”,需要去执行,这也是延期的一个原因之一。
最后送给大家一句话:当你开始质疑一件事情的时候,准确率总是那么高。
【小象智投频道】
一个普通投资者的P2P观察日记,真实,独特,也犀利!
PS:这里还有小象的平台观察文章音频等着你来收听哦:)
声明:文章不构成投资建议,本文为小象原创,如若转载,请联系小象获取授权,谢谢配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