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
《四书章句集注》读书笔记

《四书章句集注》读书笔记

作者: 书映游 | 来源:发表于2017-04-27 22:50 被阅读867次

    “四书”,即《礼记》中的《大学》和《中庸》两篇文章、纪录孔子言行的《论语》、记录孟轲言行的《孟子》的合集。

    程子曰:“学者当以论语、孟子为本。论语、孟子既治,则六经可不知而明矣。”

    简单地读来,“四书”中我最喜爱的也是《论语》和《孟子》,尤其是《孟子》,读来有哲思理辨,眼前之人栩栩如生。比如开篇的《孟子与梁惠王》章句,章句上的七章与章句下的十三章围绕治国治民之道,孟子与梁惠王论理,文章有趣,道理显然。

    当梁惠王大摇大摆地问道:“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即孟柯)淡然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反将一军,以“仁义”引得君王注意,将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上。

    “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用“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用诸侯灭天子夺权的事实镇住梁惠王,巧妙的运用了逻辑推理的方法,欲擒故纵,反复诘难,迂回曲折的把对方引入自己预设的结论中。并且得心应手地运用类比推理,排排铺荡开来,语气强烈。

    “王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最后,一锤定音。

    仁君,明君,百姓爱戴之君,哪个君王不喜爱?

    孟子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并将其发展成为“仁政”思想,被后人称为“亚圣”。他十分关心君主的仁政、百姓的民生,提出民本说,指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认为政府要保障人民的利益,君主应以爱护人民为先决条件。

    一身瑟瑟秋衣,手持自己的著作,淡淡地看着殿上的君王,眼中是庙堂,口中诉民生,心中是百姓,一代亚圣,气质闲定。

    《孟子》一书给我的感觉是关注民生、提倡仁政的故事书,就像寓言故事一样,胸中却自有块垒之气,若于早上读来,心中必定充满浩然之气。

    下面来说说一直以来对我们影响最大的《论语》。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小时候,这句话就一直深深烙印在我的脑海里。“罔”……“殆”……太可怕了,我要做个随时学随时思的好孩子。小时候便会思考宇宙人生,可惜这个世界并没有给我太多答案,有人告诉我不要问,有人说你思考这个做什么

    言行一致,我曾经立下的诺言必须要执行,而且它可以让我变得更好,于是又读起来了《论语》,毕竟要学习不是嘛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若是人心不仁,你便是玉帛交错、钟鼓铿锵,那又如何?

    人而不仁,人心亡矣,其如礼乐何哉?言虽欲用之,而礼乐不为之用也

    正如这世道,若是人心不古,便是歌舞生平,那又如何?行人不知心头善,低头犹罔他人血。嗯,还好,我相信即使这世界每时每刻各地都在发生小月月事件,但是心中的光亮未曾熄灭,总会有人挺身而出。

    孔子曾说 “子不语怪力乱神。” (出自论语•述而》),在《论语•八佾》第十二章又说“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可知:孔子心中并不是没有鬼神的,只是存着敬而远之的态度,如同儒家,相信有鬼神,但不主张去追求,崇拜教育弟子们当存正道在心,讲究中庸之道,以人道为修行准则,为人应君子。

    再来讲讲我们最不熟悉的《大学》、《中庸》。

    《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

    “大学之书,古之大学所以教人之法也。”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至善”,事理当然之极也,“至于至善”,是我们学校的校训,取于《大学》篇,寓意极好。“言明明德、新民,皆当至于至善之地而不迁”,依照我的理解,我们的校长,希望我们能穷极真理,却又不要超过那个度,至于至善便好。用心良苦。

    中庸之道,一直便是大多数中国人恪守的准则。

    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善读者玩索而有得焉,则终身用之,有不能尽者矣。”

    久不接触文言文,《四书》于我是生涩难读,却也阻挡不了它本身深厚的文化底蕴慢慢融入你心中,得到了生命力。于我而言,外国文学是一顿丰盛大餐,好吃得流油,却易乏味。而中国古代文学,无论如何,总能激起我心中最热切的深情、最渴望的执着、最高兴的回响。

    《四书》,能沁养人的心灵。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四书章句集注》读书笔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vonz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