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我听过的一个故事
一个人去买手机了,本来打算花两千块钱购买,但在挑选的时候,受销售员的影响,最终竟然买回了三千多的手机,这个过程是这样的:销售员先拿出你的心理价位产品A,说教一番,然后拿出一个价格略微高一点的另一个产品B,然后说出B比A好的地方,于是那个人就想反正也差不了多少钱,不如选择B吧!接下来销售员只需要重复以上步骤就很轻松的影响了顾客的心理价位,而那些所谓比较优秀的地方,事实上那个人或许一辈子也不会用到。
另外一个相同版本的例子是发生在购车界,听说那个人最终因为买的车太贵,挑各种原因去4s店想要退车,无果。这个过程中注意力、时间、精力、情绪的各种影响自不必说了,可能整个家庭的氛围都要受到影响。
二 关于选择的方法论
其实我们每个人在购物前,都是对自己有一定要求的,比如价格区间、品牌要求、对物品整体样貌的心理期望等等。我们给这些物品添加各种条件的目的就是为了减小自己的选择范围,可实际情况往往是像上面的案例中那样,最终总是做错了选择。根源在哪里呢?
如何做出高质量选择?
1、选择前,添加和筛选必要的条件;
2、选择时,用条件严格地筛选。
——《通往财富自由之路》
由此可见,想要做出高质量选择,在选择前与选择时都要做足功课。选择前添加和筛选必要条件,这里的关键词是必要,怎样的条件才是必要条件呢?我认为必要的条件其实就是抓住那个最重要的条件。还以买手机为例,决定我们购买的重要因素都有哪些?需求、价格、功能,既然是要买了,所以需求这一项已经是确定的,那么在价格与功能上,哪个更重要?这其实对不同的人来说,最重要的因素是不同的,比如对我来说,最重要的因素是钱,我的价格区间在两千到三千之间;而对于部分有钱人来说,最重要的因素就会是功能,如果这个人喜欢拍照,他可能需要像素较高的相机,如果这个人喜欢游戏,他可能需要运行速度更快的手机。
这是我们在选择前要做出的功课,看一看对于自己来说,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但是,即使已经有了筛选条件,为什么在执行的过程中依然会出错?比如在一中提到的案例。根源依然是在我们的价值观上:即知道什么更重要,什么最重要。
我们的价值观又是建立在什么什么上的?
答案是概念,正确、清晰、必要的概念。
例如上面案例中买手机与买车的故事,他们最终做出的选择已经超出了自己的承受范围,原因就在于头脑中的概念不足够清晰。虽然在选择前,带着脑袋去的,可是在销售员的一番口水中,那个原本清晰的脑袋渐渐被其他事物所吸引,最后由两匹马(黑马、白马)指导自己做出了选择。
倘若去购物的人,头脑中装着清晰的概念——注意力,那么他在选择时就很容易避开销售员的口水,直奔自己的目标而去;相对来看,一个头脑中没有任何概念的人,就很容易被售货员所说服,做出违背自己初衷的选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