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沙盘咨询师培训第四天,在做团体沙盘时,因为在沙盘里为我的荷花挖一个水池,我不小心把沙子洒到佛像上,受到了旁边吴老师的指责,说我只顾自己,不顾别人;说我做事马虎,挖池子也没把沙盘弄平整。
这几天在沙盘里成长了,我再也不像过去那样,受到指责还维持风度保持笑容。轮到我发言,我一下子就怼回去了,甚至直接宣布:“你这样评判我,我不喜欢。我不喜欢吴老师很久了。”学友陈老师赶紧核对,问我:“你不喜欢这个人还是不喜欢这类人?”我想了一下,确定回答:“不喜欢这类人。”
吴老师表示很受伤,她说她很喜欢我,我怎么可以讨厌她?柳老师拿着翻页笔,如佛祖拈花一笑般,微微一笑说:“这是你们俩的成长机会,你们互为镜子,去看对方。”
我这几年上了很多课,有所成长。我明白问题所在,吴老师有点像我爸一样,喜欢讲大道理;又有点像我妈,喜欢软控制。都不是我喜欢的模式,我有些把“我的坏父母”移情到她身上了。她看我的眼光充满鄙视,说话的口气充满了优越感,让我在她面前如芒在背,却也搞不清她的优越感来自哪里。
我看得懂她的小心思,却不知道为什么。
今天是培训第五天,上午老师针对我们俩这件事,讲了“投射”和“移情”的原理后,让我们做团体沙盘。同学们为了帮助我们成长,故意把我和吴老师 推到一个小组里。
我有点想躲开她,不过又想,“既来之,则安之”,我刚好可以看看吴老师的沙盘,听听分享,了解她是把谁投射到我这里。
摆了十轮沙具之后,吴老师开始分享,我特别认真地听。前一部分分享应该还在意识部分,跟她原来的说话风格相同,里面有对她人见人爱的吹嘘,有她想爱天下人帮天下人的宏大理想。
后半部分就开始进入潜意识了,谈到她的童年,小表妹来到家里,贪得无厌地跟她要她最喜欢的小珠子,要了一次又一次,她拒绝之后,被妈妈打了一顿——人生第一次挨打。她的语气非常激动,想必这场暴打给吴老师留下深刻印象。
她愤怒地喊了起来:“我不喜欢表妹,自私自利,贪得无厌,我也不喜欢庄老师!”天,我和她的表妹长得很像吗?
后来,请吴老师谈谈对表妹的印象,她说:“嗓门大,女孩男人样,经常挨父母打”。原来如此!
她回忆说:“几年前,第一次见到庄老师,就觉得嗓门太大,不顾别人感受。分享时说的话又特别幼稚,特别惹人讨厌。”
原来,她把对表妹的情绪投射到我这里了。
我认真地听她的分享,感受自己的感受。一开始,她在述说自己在家里人见人爱时,我有一些不舒服,觉得是一种炫耀。她在痛骂表妹的自私和不懂事,再转头对着我表达讨厌我的时候,我不会觉得是对我的攻击了,甚至有一份找到答案的欣喜。
我幼稚吗?我自私吗?我并不觉得。我和这位老师这辈子见面的时间超不出十次,属于点头之交,没有利益冲突。但我通过她的语言和非语言都能感受到她的敌意。原来,没有跟她一起在这一部分做过工作,心里老是有一个声音:“是我不好吗?我哪里做错了?”自我价值受到伤害,因而看到她我也发现我会莫名其妙的生气。
这次在一组做了沙盘,我不生气了,因为她的感受和情绪是她自己的。我不是她故事里的表妹,她的情绪跟我无关,我只是被投射和移情了而已。
奇妙的沙盘,让我放下了一个困扰我好久的心结,也让我体会了一把“八风吹不动”的淡定和自在。
这种淡定,正是我最近所追求的一个心理素质。我们做的是教育服务,涉及收费,家长很容易觉得他是上帝。当他们有不满意的时候,就会有指责的行为出现,其中的强烈情绪,让我会有受伤的感觉。
前段时间,有一个参加幼小衔接速成班的孩子,有一些感统失调,上课不能集中精神,老是拿着铅笔敲敲打打,睡觉时也不停地发出各种噪音。更严重的是记忆力差,每天中午单独带来身边辅导,都记不住那些拼音知识。
为这个孩子,我们服务中心几位老师做了很多工作,单独辅导费心力,容忍接纳他的不当行为,一个孩子当十个的付出。他来了十几天,最后那几天,妈妈不满意了。她连续几天在微信里对我们进行了猛烈的攻击,认为她受骗了。群里发,有家长出来仗义执言,她就私聊我骂。
我希望可以不理她,却做不到。长篇大论都是指责我的,我却没办法关了手机去睡觉,贱兮兮地还要隔一会儿就爬起来打开来手机看看她又说了什么,我自己都觉得自己很无语。最后,还是拉黑了她,心理上定位我已经拿着盾牌挡住了她的攻击,修了一道防护墙,才睡着了。
也许,通过这几天的沙盘培训,我的界限能够更清楚,知道情绪哪些是我的,哪些是他人的。
不过,这可能还需要长期修炼,想到这里,我已经开始期待寒假柳老师的到来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