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是从昨儿晚上录读完李老师的高考故事后,在想一个东西――过去的一段时代,有中考、预考、会考,会提前“拔掉”一批学业不是特别特别拔尖的去师范,难道当初师范收学生就喜欢中不溜湫的?
去献身教育事业的他们,是不是在性格上特别适合?大概是,不是最好的或是受挫折最多的,反而磨练出了耐性、韧性,也许那样才能耐得住寂寞,献身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
循着李老师的故事,我也想起自己同学中的某些位,她们都是像当年的俞敏洪一样,一而再再而三的挑战高考,最后献身教育事业。
当然,这选择里自然是双向的,若说不够顶尖优秀才去师范,那我肯定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那样的跳龙门年代,能去师范定是无尚的荣耀。
某些年前,好像和海死党聊过,后来那些当了小学或是初中老师的咱们认识的人里面,有一小撮儿当初可能也就和咱们差不多……
太知根底了,想象不出他们为人师的样子,于是无端猜测有误人子弟的嫌疑,那时候好像咱们身边还没生娃,大概才敢狂妄的笑谈这些话,质疑那些学校选拔的标准越来越冲着谁愿意缴费去了。
如今,轮上自己的娃面临选择,我倒又希望这样的选拔标准千万不要升级,咱娃挺合适去,因为她中不溜湫,曾经优秀又归于平平,若想以后入社会能撞上个好工作,哪儿还会有比以后出来,进学校站三尺讲台更适合她呐?
人都是这样的吧,精致利己主义思想作祟,甚至指导言行。
当然,她的人生她自己选择,我坐这儿想得再多,也是空想。
昨儿读的时候,室友就在身边,她听着我读那些别人的故事,已经成习惯了。不过,她不会认真过脑子,从前清早就纳米盒、康震啥啥啥的,没把她迷住,反倒是勾住我的魂儿了。
临睡前突然布置作业给我――把她的政治考点读录一下,这样她在家吃饭或是在卫生间折腾,随时可以听听。
呵呵,早这样主动,日日愿意听老母亲拿声音熏陶,那些阅读理解还会错那样子?那些作文还会……唉,但愿是亡羊补牢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