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读: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关于礼仪的作用,其实源于内心情感的外在表达,并且通过规定的形式来进行来进行传播,让大家都能按照这样的方式来指导行为,从而达到抚慰心灵,稳定社会的作用,所以这样的行为宁愿简朴而庄重,也不要奢华而轻佻。丧礼也是我们文化重要的一部分,孔夫子提倡我们要敬重祖先,要事死如事生,所以,丧礼也是我们表达哀思,表达结束,表达悲伤的重要部分,所以孔夫子对于这样的礼仪也有规定。那么对于易字该如何理解呢?
易: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及商代金文,其古字形像双手捧一器皿向另一个器皿倾倒液体的样子。“易”的常用义为改变、改动。双向的改变即交换。“易”又表示容易,引申为认为容易、轻视。交易、变易的“易”古代读入声,难易的“易”古代读去声。
所以易表达的是轻易,在丧礼上什么最轻易呢?可能是仪式是金钱,最难的是什么呢?是情绪的缓解和释放。所以孔夫子宁愿丧礼上过于悲伤,也不愿简简单单就结束。
和我们现代生活的联系呢?我觉得我们现在抛弃了很多繁文缛节的礼仪,有好的,也有不好的,好的是方便了我们的生活,不在会因为这样或那样的规定影响了工作,但是也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减断了。我记得以前谁家里有个红白喜事,就会有一大群街坊邻居坐在一起,帮助你招待远来的亲戚朋友,大家在一起说说闹闹,讲讲各自的经历,各自的境遇,大家因为一个家或一个人联系在一起,将各自的经历交流情感进行联结,这样在疲惫的生活里,还有一些可以回忆的温情时刻,在日常生活里的小插曲,给生活加点糖或盐。这样的感情现在越来越少了。有时候 不看讣告都不知道谁谁谁不在了,人与人的交流越来越少了,我们与人建立情感联结的机会也越来越少了,我们无目的无意义的情感交流减少,有目的,有意义的利益交换增多,久而久之,我们不知道如何与人交流,自己将自己活成了一个孤岛,我们的问题越来越多,可解决的途径越来越少了。所以,恰当的恢复仪式感,恢复礼仪交流,这是对社会心理的一个按摩,就像钟年教授说的那样池鱼兼治,让生活更加和谐,也许可以从我身边做起,每天增加闲聊的机会,畅谈各种八卦,各种话题,给自己一个精神家园。
今日读: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亡,通无。古书无字多作亡。本章有两解:一说:夷狄亦有君,不像诸夏竞于僭篡,并君而无之。另一说:夷狄纵有君,不如诸夏之无君。盖孔子所重在礼,礼者,人群社会相交相处所共遵。若依前一说,君臣尤是礼中大节,苟无君,其他更何足论。孔子专据无君一节而谓诸夏不如夷狄。依后说,君臣亦仅礼中之一端,社会可以无君,终不可以无礼。孔子撇开无君一节,谓夷狄终不如诸夏。
这一章争议最大,我记忆里第一次看到这句话是在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这本书,当时,余先生对这句话批判很多,后来,在清康熙帝传里也看到这句话,当时很为康熙帝叫屈,我记得清雍正帝还写了一篇《大义觉民录》来驳斥这个观念,那时还觉得这两个皇帝很委屈的。现在看来,后期中国贫穷积弱和这个皇朝的统治不无关系,也就不再为他们叫屈了。现在,国际形势变化诡谲多端,这句话再看看,其实还是很有道理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