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次读外国文学类书籍,总是会进入很慢,各种慢,首当其冲的就是人物姓名,文化背景不同,总是对长段的姓名看了忘;其次,我发现外国文学类书籍总是会有大段大段风景的铺垫描写,这让故事情节的进展特别慢。
两周前开始读这本书,仅仅进行了不到20页,就叫停了,中间读完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后,便硬着头皮拿起来继续读吧,其实自己知道只要坚持100页,后面的读起来会很容易,我总是不容易接受西方文学,坚持50页后,便觉得有意思了,100以后更快了,仿佛置身于故事中,像个隐形人一般在主人公旁边,跟随着他走完所有情节片段。
很快,3天,完结。毛姆还是很会讲故事的,极具吸引力。
故事中人物有小人物,有上流社会社交界的大人物(不知道是否应该称艾略特为大人物),他们每个人都在追求自己的生活,艾略特追究上流社交生活、伊莎贝尔追究追求富有、华丽的人生、拉里一直在寻找内心的疑问等等
人为个体,每个个体都是独立的,不同的生活背景、学习环境造就不同的人格、价值观、人生观,但个体独立,他们独立思考、独立生活、在自己的生活中不被他人所支配。他们将自己的认知、感知、想法及追求的目标、梦想通通实现在自己的生活中,按照自己所想要的方式独立的生活,只与自己有关。
伊莎贝尔深爱着拉里,却因彼此追求不同而分道。
“我真希望你能明白我向你提供的生活比你想象的生活要充实得多,真希望让你明白精神生活是多么令人兴奋,那种经历是多么丰富,那样的生活没有止境,多么幸福”
拉里在战争中,战友因为自己而牺牲,他第一次谈这件事儿
“一个小时前还在活蹦乱跳、有说有笑的人,转眼就直挺挺地躺在那里死了,生活就是这样残酷、无情。你没办法不问自己,人活着到底为了什么,生活到底有什么意义,还是你压根儿就控制不了自己的命运,到头来只会沦为稀里糊涂的悲剧。”
“我开始思考有关上帝的问题。我无法理解为什么这世上会有恶的存在”
“人类具有弱点,承认通过爱或工作可以得到救赎,不过他们从未否认,最高贵和最艰难的方式是通过知识,因为获取知识的工具是人类最珍贵的才能也就是人类的立志。”
拉里的导师告诉他
“只要他们摆脱私欲和情欲的控制,并且告诉他们,只要心态平和、克制、懂得放下、忍耐、心志坚定、渴望自由,就能获得自己”
私欲、情欲又都分别包含什么呢?我想物欲,也应该属于其中之一,欲望,都是欲望。欲望仿佛又魔力一般,无人逃脱。摆脱又谈何容易。说说自己对物欲的控制吧,太难了,总是被反控制!放下绝对是一种斗争,和自己的斗争,无休止!
拉里进修后回到城市,和作者的对话
作者“你现在有什么计划?”
“我在这里有工作,做完之后,就回美国。”
“回去之后干什么?”
“活着。”
“怎么活?”
“冷静、忍耐、同情、无私、禁欲”
作者说拉里
“他没有野心,不追名逐利,绝不希冀成为公众人物,因此他很满足于他选择的生活,只做他自己,他为人谦逊,并不会将它自己标榜成为别人的榜样。但他也许会认为,一些人会如同飞蛾扑火一样受她吸引,与他分享他那闪闪发光的信仰,即只有在精神生活中才能得到满足。”
作者说美国人
在那个世界,人们为如此多的利益冲突而困扰,迷失在混乱中,渴望良善,表面过分自信而内心畏首畏尾,如此友善却又如此冷酷,如此真挚却又如此戒备,如此卑鄙又如此慷慨,这就是美国人。
读完,我觉得这不仅仅只是美国人,这是社会人,生活在这个社会里人的集体同性吧。
伊莎贝尔这个人吧,总结下:现实,但人在生活中逃脱不了现实。
低头看自己,自从当上母亲也是越来越现实,困难不得不考虑,问题不得不提前想到,而这些困难、问题,多半与金钱有关。伊莎贝尔和拉里分手也有金钱的原因。她无可奈何,生活本省并不是她独自一人,她会有丈夫、孩子,她必须为孩子着想,必须为孩子的未来着想。她不能让自己的孩子在贫穷中度过。
其实这多半是我这个母亲所想、所思。
读书吧,每个人都可以有追求自己的生活、追逐梦的权利。
此读书笔记仅具体写到书中两个人物,但其他人物形象也很精彩、性格独特、魅力肆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