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四月读的书

四月读的书

作者: 桐珈语 | 来源:发表于2022-05-01 22:15 被阅读0次

    时光转瞬即逝,又到人间四月天。

    我本以为四月没读什么书,诚惶诚恐地觉得自己没有完成每月读四本以上的读书计划。拜备课所赐,竟然还读了几本书。

    15/54——《当下的力量》(埃克哈特·托利Eckhart Tolle)

    《当下的力量》是我在每周六1.5小时读书会共读两个月的书,边读边和好朋友讨论,极好。加上本书很好,受益匪浅。

    这本书影响了很多人,它的作者叫埃克哈特·托利(EckhartTolle),他生于德国,从伦敦大学毕业后,他在剑桥大学担任研究员和导师。

    29岁那年,一次意外的经历彻底改变了他的生活。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他致力于解释、整合和深化这种变化。埃克哈特·托利不倾向于任何一种宗教或传统。

    在他的教学当中,他用一种简单明了的语言传达了古代心灵导师的简单而深刻的信息:我们可以摆脱痛苦并进入内心的平和世界。

    目前,埃克哈特·托利在世界各地旅游讲学,他努力将自己的心灵启迪实践传授给世界各地的人。自1996年以来,他居住在加拿大温哥华。

    这本书是心理学的基本入门书,文字浅显,把世界上的佛教、道教、基督教等东西方宗教理念用简单的语言表达出来,让读者能通过本书改变自己、改变自己对世界、生活的态度与看法,摆脱内心痛苦,增加生活智慧,得到爱、喜悦与平和。

    专注于当下,感受当下的力量,学会臣服(我理解的臣服是接受、接纳),不对事物或事情进行评价,从第三者的角度去看 与感受就行。学会冥想与静坐,滋养我们的身心灵。

    16/54——《苏东坡传》(林语堂,张振玉译)

    这是一本可以反复阅读的枕边书。这是一本1947年首次出版的林语堂先生用英文写出的他偶像——苏东坡传记。它是林语堂先生的得意之作(另一本《武则天传》也很传神)。这本四卷28章的文字,林语堂先生阅尽与苏轼有关的所有文字,用生动的描述与想象,加上评价语言,完成对苏东坡的才能及政治生活、文学生活的撰写。

    苏东坡生活在一个特别的时代,自然逃脱不了政治影响——王安石变法。他与王的冲突,“决定了他一生的经历,也决定了宋朝的命运”,苏东坡对王安石变法的态度,林语堂是反对的。苏东坡因为对王安石变法的不同态度,因而一再遭贬,甚至闹出“乌台诗案”,险遭杀害。

    因为这句“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世人都知道苏轼与结发妻子王弗尽管盲婚哑嫁,但感情深厚。在林语堂笔下,还写出来一个独到的发现,苏东坡有一个堂妹,是他的初恋对象,至死对她柔情万缕。

    我很赞同作家余杰对本书的一句评论:林语堂的《苏东坡传》是一个赤子写另外一个赤子。

    17/54——《因为懂得,所以慈悲》白落梅

    这是2012年蒲同学一家来蒙城的时候,送给我的书。十年了,珍藏至今。闲时翻阅,感到舒适。

    “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要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迟一步,遇上了也只能轻轻地说一句:“你也在这里吗?”

    “生命是一袭华丽的袍,上面爬满了蚤子。”年少的张爱玲已懂得如此深刻的道理,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年少成名,不是每个人都能悟得如此境界。

    白落梅笔下的张爱玲一生充满传奇与魅力,每个人个体命运都无法逃脱大时代的影响,天才女子张爱玲亦是如此。

    我曾听过许子东老师讲的张爱玲,从文学的角度分析她的文字与一生,当听到许子东说到他在美国生活的那个街区,正是当年张爱玲到处“藏匿”、四处搬家生活的地方。时空穿越,或许与自己擦肩而过的是她。听到这里,让人唏嘘。

    人生匆匆数十年,走过,不过如此。

    18/54——《中国文学史话》胡兰成

    这也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的书,尤其进行文学创作及学习的人。因为备课《中文文学史》,我自然要再读此书。

    1974年,胡兰成受聘于台湾中国文化学院讲学,1976年返回日本侨居。这本书是为了鼓励青年写作者,胡兰成亲自撰文指导写成,实际上是给仙枝、朱天文等年轻弟子的文学教材。但也是因为是文学教材,不知道是不是国内审核的问题,本书整体内容让人感觉是不齐全的,似被肢解,被分离过。

    那时仙枝、朱天文、朱天心等一群年轻人正通过胡兰成的书信指导,在文坛领袖朱西宁的直接引导下,他们办起了文学刊物《三三集刊》,开始追求文学理想,对后来的人们影响颇深,这大概也是本书的意义之一。

    本书分上下卷,《上卷》包括:礼乐文章、天道人世、对大自然的感激、忠君、好玩与喜反、中国文学的作者、文学与时代的气运、尧典与虞书、文体、魁星在天、论文的时代、新情操的时代、士弱民犹强、今日何日兮、文学的使命、论建立中国的现代文学。《下卷》的内容包括:周作人与路易斯、路易斯、周作人与鲁迅、论张爱玲、张爱玲与左派、随笔六则、闲记、评鹿桥的《人子》、来写朱天文、读张爱玲的《相见欢》、关山月、女人论。

    单看这些题目,就足够吸引我们反复体味与阅读,胡兰成的文章视野开阔,字里行间能让人感受到扑面而来的文字欢愉与意味。

    只要有人的地方,都会有文学,文学不死,是永恒的。

    19/54——《活着》余华

    《活着》这本书是必读书。我把它放在心里很高的位置。

    我准备把它安排在高中中文课的第三单元里讲解,作为孩子们了解中国近代史、了解人与社会的一个契机。余华曾经说过:他这些年是靠着《活着》活着。足以看见这本书的影响力。

    福贵的一生折射着大时代的背景:内战、三反五反、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社会变革。这也再一次印证了任何一个普通人都无法逃离大时代的命运安排,无奈地在人世间坚强地活下去,哪怕妻儿父母都早早地撒手人寰。

    从小在父母工作的医院溜达、在太平间午休的余华,笔触冷静,近似乎冰冷的语言给人以窒息感,但同时又能让人感到一丝暖意与坚强。

    在前言里,我们了解到余华的创作缘起:他听到一首美国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对待世界,没有一句抱怨的话。这首歌深深打动了余华,他决定写下一篇这样的小说,就是这篇《活着》,写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乐观的态度。写作过程让余华明白,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情所活着。

    多好的感悟与创作,感谢余华给我们写就的这本《活着》,让世人清醒地能为了本身而活着。

    20/54——《中国文学史》章培恒、骆玉明主编

    这是章培恒、骆玉明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文学史。市面上有不同的中国文学史,这是我手上的实体书,所以我备课的时候,自然用到它。

    这套书专业性较强,不同于消遣性的书,需要真正喜欢文学的人才会爱读它。

    它以人性的发展作为文学演变的基本线索;吸收西方形式美学的成果,把内容赖以呈现的文学形式(包括作品的语言、风格、体裁、叙事方式、由各种艺术手法所构成的相关特色等)作为考察的重点,并进行相应的艺术分析;严格遵照实证研究的原则,伴随必要而审慎的考证,通过对一系列作品的新的解读和若干长期被忽视的重要作家、作品以及其他文学现象的重新发现,以探寻和抉发中国古代文学本身的演化和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的内在联系,从而揭示出中国现代文学乃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合乎逻辑的发展,西方文化的影响只是加快了它的出现而非导致了中国文学航向的改变。(本段摘自百度)

    身处西方的我,沉浸在西方生活与文化中,反而特别喜欢研读中国文学及文化的内容。不为什么,就是纯粹的热爱与对中国文化的敬畏。

    路漫漫,其修远兮。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四月读的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vzpy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