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1.总结规律,看清未来,是我们成长的必修课

1.总结规律,看清未来,是我们成长的必修课

作者: 无为阅读 | 来源:发表于2021-08-05 19:22 被阅读0次

    近几十年,科技发展迅猛,这大大改变了人们的认知方式、思考方式、教育方式和学习方式。

    以前,要查找一门知识,人们要到图书馆,这一过程或走路或坐车就至少得花去几十分钟的时间;在图书馆里找到包含该知识的书籍,也得费一番功夫。

    而现在,从包里掏出手机查阅同一门知识,只需短短的几十秒,这不但大大提高了知识检索的效率,也导致了认知方式的改变。

    以前,从书上查阅到的知识需要有非常好的记忆力才能将其全面记住,哪怕是只记住一些关键点,也不能保证在离开图书馆之后不被遗忘。

    而现在,就算查阅的内容再多一些,手机也会毫无遗漏地为我们呈现出来,这样的知识检索方法已经得到了人们的普遍运用。这说明了我们的认知方式已从记忆知识转变成了调用知识。

    在这样的认知方式下,我们记住某个知识点的必要性就大大降低了,我们甚至只需要记住关键词,这就相当于我们的记忆总量变大了。

    我们开会、演讲用PPT,出行用导航,与人联系用电话、邮箱,写作的稿件,还有其他要记住的很多东西都储存在硬盘或云盘里。我们大脑能记住的何其少,而调用的何其多。

    认识到了这一点,那我们对于未来提升自己的主要方向,就应更多地从记忆能力转变为搜索能力、运用信息的思考能力和从大量信息里抓取趋势的洞察能力上面来。

    在思考方式方面,作者举了一个例子:当他想到一个点子,不会马上继续独自思考下去,而是上网看看其他人有没有过类似的思考,或者找一个更加专业的人士聊聊。这就使得独自思考的方式转变成了联机思考。

    联机思考因为思绪触碰到的面更多、更专业,会让思考的质量变得更高、迭代更快。

    同时,科技进步也带来了核心竞争力的改变。

    比如摄影,自数码相机诞生后,上一代摄影师摸索学习多年的暗房技术、冲印拼接技术就变得一点用没有了,摄影界的核心竞争力也从技术走向了观察和审美能力。

    在教育方面,10年前还是线下教育的时代,当时社会发展相对较缓,知识稀缺,同一套知识能用好几年。

    在线教育发展起来以后,知识更新变快,教师如果不加强学习,所讲的东西就会落后。如果按同一套方法讲,也会有学生觉得缺少新鲜感。

    随着信息的传递和知识的更新加快,未来会走向无边界时代,各个领域的边界会变得更加模糊,领域之间的关系会更加清晰。这就要求教师具备更广的知识面,教师与教师、教师与电脑之间的教研协作也会更加紧密。

    社会发展的趋势告诉我们:一个人能够用机器学习和处理信息,用大脑整合和创新思想,用系统思维思考问题,会是未来最有竞争力的。

    走在时代前面的人,他们理解世界的趋势,了解科技的力量,有更成熟的心智模式、更开放的心态和更快的迭代速度,这些人就是时代的高手。

    1999年,伦敦英国国家美术馆举办了安格尔的画展,当代最有影响力的英国画家之一大卫·霍尼克在看画展的时候被震撼到了,他发现安格尔能在一个很小的画幅中用素描抓住特别细微的特征,这些线条非常精准、连贯,简直就像生长出来的一样。而相比之下,他自己这双手简直就是木头做的。

    从文艺复兴到18世纪,那个时候的天才画家,全部都是这个水准,丢勒、拉斐尔、卡拉瓦乔……

    不管在哪个领域,我相信都有人遇到过类似的情况,顶尖高手的作品或产品,以自己现在的进步速度,根本就不可能企及这些人的高度。

    在一次朋友聚会上,霍尼克才偶然得知16世纪的画家已经有暗箱——就是中国所谓的“小孔成像”,这些大师是用暗箱投在纸面上,勾勒出素描,然后上色的。

    这个故事说明,巨人们不只有努力,他们还懂得站在时代的肩膀之上,运用科技的力量,顺应社会的趋势,放大自己的努力,发出耀眼的光芒。

    “跃迁”这个词听起来有些陌生,其实它来源于量子物理学,原子核外层的电子有几个固定的量级,也被称为能级,不同量级的电子在不同的轨道上围绕着原子核运转。

    电子从内层轨道到外层轨道要吸收能量,从外层轨道到内层轨道要释放能量,因为轨道与轨道之间没有中间状态,所以能级的跨越就称为量子跃迁。

    因此,跃迁指的就是一种跨越式成长,一种能量激发下的突变。

    个人要实现跃迁,首先得有一个持续的学习、积累过程,要吸收能量,这是一个渐进的成长过程。

    过了这一阶段,突然有一天,你会发现过去困扰你的很多东西一下子都变得清清楚楚,自己的能力和水平也上了一个台阶。

    爱因斯坦26岁时连续发表了6篇论文,包括光电效应、狭义相对论和质能方程,一下子震惊了科学界,费曼说,这一年爱因斯坦至少应该得3个诺贝尔奖。而在这之前,他还是在专利局工作的一个默默无闻的小职员,这都与他在业余时间的学习和思考密不可分,他的成长就是一种典型的“跃迁”。

    跃迁的底层逻辑是什么?《科学革命的结构》里提到一个概念,叫做范式。重大的商业和技术突破,往往是对于技术的应用和认知方式带来的范式的突破。

    人们观察了鸟类的飞行,总想发明出飞机,可无论怎么做,都做不出来像鸟的翅膀一样拍动的机翼。但是莱特兄弟换了一种范式,飞机的机翼有没有可能不像鸟的翅膀,而是像船帆呢?

    飞机的发明不是科技的突破,而是认知范式的跃迁。

    跃迁并不是不劳而获,而是个人努力和收益的非线性,这种非线性通过巧妙地利用科技与社会规律放大而来。

    自我精进、终身学习是一切进步的原动力,一个站位再好、加了再多杠杆的人,如果自己不够努力精进,也无法达成跃迁。

    但是生活中,我们看到有的人真的很努力、很勤奋,却同样普普通通,并没有成为什么高手。作者对这样一种群体也是深有了解,他将其称之为时代的溺水者。

    他们之所以学不好,不够精进,主要有三种原因:

    1.无法掌控自己的注意力。缺少注意力,思维分散,做事、学习就会缺乏效率、深度,也谈不上什么质量。就算重复再多,也不会有多大的收获。

    2.无法过滤信息,找不到重点。信息传递快、信息面广,能听的课、能看的书、能做的事多如牛毛,而我们的时间有限,如何判断信息的真假?如何找到真正重要的东西值得我们去投入时间呢?

    3.不理解系统,无法与陌生人联机协作。现代的通讯工具降低了人与人相互联系的成本,提高了效率,我们保存的电话数量、好友数量众多。但是,在遇到一件事时,我们可以找到多少人能与之相互协作?我们有努力尝试过去找到一群可以相互协作的人吗?

    在任何领域,要想取得很高的成就,都离不开有一群合作的人,而我们具备与他人,甚至是陌生人协作的能力吗?

    时代在变化,我们的能力也应该做出相应的调整来顺应这种变化。

    在语言出现以前,人与人之间无法进行有效的交流,因此我们的大脑是单机式的,行为也是单机式的。

    语言出现以后,人类可以一起协作打败大型的动物,甚至通过讲故事,还可以建立起更大的圈子,打败其他的种群,建立起更大的部落,《人类简史》很翔实地讲解了人类进化的过程。

    这是人类运用语言的工具,将“协作”外包给了“讲故事”,人类也从个体蛮力走向了群体协作,讲故事成为新技能,故事讲得好与不好,将影响着组建的圈子的大小。

    文字和印刷术出现以后,人类的记忆容量变大了,记忆的复杂程度和准确度也加强了,而且在时空上可以传播得更加久远。

    这时,人类走出了语言短暂又不精确的限制,读写能力成为教育体系新宠,随之而来的是科学、人文、经济领域的大爆发。

    机械和互联网出现以后,我们把体力和智能外包给了机器,把记忆能力外包给了搜索引擎,把协作外包给了网络。

    因此,大脑的能力更多地不是用来记忆,而是要用来观察、思考、创造和影响他人。这就是在这个新时代高手必备的认知、一定要理解的社会规律,以及必须掌握的技能。

    德国作家赫尔曼·黑塞在其名著《在轮下》里写道:“面对呼啸而至的时代车轮,我们必须加速奔跑。有时会力不从心,有时候会浮躁焦虑,但必须适应。它可以轻易地将每一个落伍的个体远远抛下,碾作尘土,且不偿命。”

    当大潮来临,有人指指点点,有人漠不关心,他们肯定会被劈头打蒙,顶着一头湿发狼狈地浮上来。而那些时代的高手看准趋势,理解规律,踏上技能冲浪板,顺流而下,成为新时代的弄潮儿。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1.总结规律,看清未来,是我们成长的必修课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wcvvltx.html